03版:综合总第1255期 >2025-09-02编印

玉桥街道乔庄北街社区“旧改合伙”行动破难题
老旧小区咋改 先让“合伙人”合计合计
刊发日期:2025-09-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柴福娟

老旧小区改造,向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居民基数大、诉求五花八门。在玉桥街道乔庄北街社区,由党建引领的“旧改合伙”行动,却让难题迎刃而解:社区党组织牵头搭台,施工单位并肩出力,居民、商户主动参与,各方以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为“主阵地”,共担责任、共享成果,让乔庄北街小区在协作中慢慢褪去旧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合伙人”齐发力

改造刚启动时,乔庄北街社区就遇上了“拦路虎”:居民意见分歧大,你想要加装电梯,我担心采光受影响;他关注停车位规划,她在意墙体保温效果……众口难调之下,项目推进一度陷入迟缓。

眼看改造要“卡壳”,社区党组织主动站了出来,第一时间找到两家施工单位,三方一拍即合——组建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还在施工现场设立了流动党员先锋岗,把组织力量直接“扎”到了工程一线。

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成了居民楼里的“宣传员”“调解员”。他们带着改造方案、政策手册,一次次走进楼栋院落,敲开居民家门:“张阿姨,您看咱们楼的下水管道改造,这样设计既不影响您家厨房布局,还能解决漏水问题”“李大哥,电梯加装的位置我们调整了,不会挡着您家的窗户”……短短时间内,他们累计开展政策宣传30余次,收集到居民意见100余条,还成功化解了27起邻里矛盾。原本抱着“看看再说”心态的居民,慢慢从“观望者”变成了“参与者”,有的主动帮着挨家挨户传递消息,有的还提出了不少实用建议。另一边,流动党员先锋岗的党员们,则成了施工现场的“监督员”。他们每天驻守在工地,紧盯施工质量与安全:钢筋型号对不对、水泥配比准不准、施工流程规不规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日均巡查时长超6小时,遇到问题当场沟通、当场解决,用“铁规矩”把改造标准落到了实处。

“以前总担心改造偷工减料,现在党员天天在现场盯着,施工细节我们都看得见,心里踏实多了!”居民王大爷站在自家楼前,看着正在铺设的新地砖,脸上满是放心的笑容。在党组织的统筹下,原本停滞的改造工程,渐渐转入了有序推进的良性轨道,党群同心的合力,一点点推着小区变样。

“绣花功”织密保障网

“改造不是简单‘刷墙铺路’,得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更要暖到大家心坎里。”乔庄北街社区工作人员的这句话,成了整个改造过程的“服务准则”。社区以三本台账为“抓手”,用“绣花”般的细致,把民生保障网织得又密又牢,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关怀。

基础台账“明家底”,特殊需求全关照。翻开社区的基础台账,每一栋楼、每一个房间号、房主和租户的信息都记得清清楚楚,更贴心的是,特殊群体的情况被特意标注出来。针对残疾家庭,社区联合施工单位量身定制无障碍设施:在单元门口加装坡道,在楼道里安上扶手,让行动不便的居民出门更方便;对于低保家庭,社区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帮忙申请补贴、对接临时帮扶,缓解他们在改造期间的经济压力;而高龄、独居老人,也有专属的“暖心服务”:志愿者定期上门走访,帮忙代购生活用品、测量血压,遇上天气变化,还会提前打电话叮嘱添衣……就连中高考期间,社区也特意和施工单位沟通,调整了施工时间,为考生们守住了一份安静的备考环境。

错峰施工减少对商户影响

改造过程中,305号院2号楼的一套顶楼房屋,成了“老大难”——这套房子空置了近10年,找不到房主,改造没法推进。社区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抱着“一定要找到人”的念头,开始了“地毯式”排查:翻找老旧户籍底册、联系片区民警查信息、挨家挨户走访邻居打听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奔走,他们终于联系上了房主的继承人。工作人员又一次次上门沟通,讲改造政策、说房屋现状,最终打消了对方的顾虑,顺利推进了上下水改造。

小区一层有不少底商,超市、餐馆、理发店……改造施工难免会影响他们的生意。为了减少商户损失,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和商户沟通,又反复和施工单位协商,最终制定了“错峰施工+优先保障”的方案:避开商户营业高峰时段施工,同时优先帮商户接通上下水、修复门前路面,尽量减少对经营的影响。

“一开始还担心改造会让生意受到影响,没想到社区考虑得这么周到,改造和经营基本没冲突!”一家超市的老板笑着说,看着门前的路面重新铺好,店里的生意也慢慢恢复,心里特别踏实。

从党组织牵头搭台,到施工单位出力尽责,再到居民、商户主动参与,乔庄北街社区的“旧改合伙人”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了改造的“主角”——有人出主意,有人盯质量,有人献力量,不仅让老小区换了新颜,更攒下了满满的民心,让居民们住得更舒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