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54期 >2025-09-01编印

从闲置土地到产业热土 从审批繁冗到高效便捷
城市副中心集体土地改革激活空间潜能
刊发日期:2025-09-0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中,通州区探索出一条集体土地盘活利用的创新路径,通过制度创新、模式突破与效率提升,构建起新型产业空间,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动力。从闲置土地到产业热土,从审批繁冗到高效便捷,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创造了新的副中心经验。

制度破题:

搭建政策框架,为改革奠基

“过去村里的土地想开发,却总卡在政策不明确上。现在有了成套的指导文件,我们心里踏实多了。”通州区潞城镇东刘庄村集体经济组织董事长刘玉国感慨道。改革的第一步,始于制度短板的补齐。通州区率先在全市推出《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土地资源整理方案》,成为全市首个获市政府批复的土地资源整理方案,为集体土地的规范利用画清蓝图。

在此基础上,《通州区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集体产业用地的运营模式、收益分配、产业准入等关键环节。“比如收益分配,文件规定了集体、农民、企业的分成比例,避免了过去因利益纠纷导致项目停滞的情况。”市规自委通州分局副局长刘强说。而《通州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暂行办法》的出台,更是从入市范围、入市方式和程序、监管,形成了全链条指引,让集体土地“入市”有章可循。

模式创新:

多元联营发力,破解运营难题

“我们村以土地入股,联营公司负责开发,建成后每年能拿到固定分红,还能有机会参与利润分成。”潞城镇小豆各庄村书记杨宏旭算起了收益账。通州区创新推出的集体产业用地联营运营模式,正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自主开发、自持物业模式,让村集体成为发展“主角”。正在开发的潞城镇产业园项目预计2026年底建设完成。潞城镇联营公司以自有资金和贷款,开发建设了这个镇级产业园,通过出租厂房获得稳定收益,再用租金偿还贷款。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村内闲置土地资源,更让集体资产实现了“滚雪球”式增值,形成“建设-收益-再投入”良性循环。

合作开发统筹利用模式,则解决了区域配套和运营短板。在潞城大健康总部项目中,联营公司通过固定收益分成,每年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借助合作方的产业链及专业管理经验,能够促进本地劳动力的就业。“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自身管理能力薄弱的困境,更推动区域产业能级提升,实现了‘资源整合+专业运营+收益稳定’的多方共赢。”镇联营公司负责人李传良说。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模式,则为集体经济注入“活水”。潞城镇首次入市的20亩集体建设用地以6823.12万元的价格成交,为联营公司带来一次性收益资金,既缓解了联营公司业务拓展的资金压力,又引入了优质产业项目。潞城镇镇长李长风说:“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新增收益60余万元,实现了短期资金纾困与长期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效率提升:

全流程加速,项目落地“快跑”

“从拿地到开工,仅用6小时就拿到了‘六证’,提前3个月开工建设!”市规自委通州分局相关负责人说。宋庄镇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创下的全市最快纪录,背后是通州区“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改革的硬核支撑。

通州区建立的联合会审机制,让项目审批“一路绿灯”。在博格华纳北京新工厂项目中,市规自委通州分局牵头,联合住建、消防等多部门全程参与,从建筑设计方案到各项指标要求,现场辅导、跟踪服务,确保方案快速定型。针对漷县东方联合医疗健康项目,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审批预备会,一对一指导企业准备材料,甚至试行线下模拟填报,确保申报材料“一次通过”。“我们第一次申报时,对表单填写不熟悉,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当天就完成了线上提交。”该项目负责人回忆道。

从制度创新到模式突破,从效率提升到民生改善,通州区集体土地盘活利用的实践,不仅构建了新型产业空间,更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数据显示,通过集体土地入市模式,仅宋庄、漷县、潞城三宗土地交易就为镇级联营公司增值收益约3.47亿元。截至去年年底,潞城镇村集体已获得分红收益383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正是城市副中心改革创新的注脚,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集体土地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通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