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53期 >2025-08-29编印

杨庄街道
“五老”携青少年共讲红色故事
刊发日期:2025-08-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柴福娟

日前,通州区杨庄街道关工委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主人”为主题,创新开展“银龄护苗”红色联盟红色故事传承宣讲人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五老”与青少年携手,用微视频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

退伍老兵成故事主角

“那时的军号声,一响起来就浑身是劲,哪怕条件再艰苦,也坚信能打胜仗!”74岁的韩双喜是科印社区的老党员、退伍老兵,也是此次活动的“明星宣讲人”。他身着整洁的旧军装,对着镜头深情回忆空军军旅岁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红星闪闪伴我行——嘹亮的军号》,从参军初心到抗战历史中的动人片段,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真情,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岁月。

像韩双喜这样的“五老”志愿者,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力量。街道关工委广泛发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充分挖掘他们的红色记忆,用故事的形式讲给青少年们听。

老少结对传承红色精神

“大家好,我是红领巾讲解员王骏铭,今天要给大家讲一讲通州第一党支部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抗日的故事。”家住五里店社区的王骏铭,用清脆的声音、生动的肢体语言,在镜头前演绎本土红色故事,展现出副中心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此次活动打破传统红色教育“单向灌输”的模式,鼓励青少年全程参与。在“五老”指导下,孩子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聆听者,更是参与者、传播者和创作者:有的参与视频拍摄,帮“五老”调整镜头角度;有的尝试用剪纸、动画演绎抗战经典片段,让严肃的历史变得更易理解;11岁的王思泓以三代人故事串联百年奋斗史,从酒泉基地的血书遗志到北斗升空的民族自强,诠释红色基因的跨越时空之力;12岁的盛婧雯重述斯诺笔下的延安精神,引导同龄人思考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这种“青老结对”的传承模式,既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让红色传承有了“青春表达”。

为确保活动质量,街道关工委建立了全流程严谨机制。由“五老”志愿者、历史知情人及党群办工作人员组成的故事核验小组,对宣讲内容的政治性、真实性、准确性严格把关,尤其对涉及抗战历史的细节反复核查,确保尊重史实;有专长的“五老”和青年志愿者则为老同志提供拍摄技巧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借鉴“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经验,让每部视频都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

壮大“五老”宣讲团

活动共征集到40余部视频作品,经关工委初审、街道相关部门复审等多重审核,15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这些作品通过街道新媒体平台、社区宣传屏等渠道展播,截至目前累计观看量近万人次。不少社区还将展播与暑期兴趣班结合,通过互动讨论、故事分享等形式,让红色教育从“线上看”延伸到“线下学”,打造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教育场景。

“这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红色教育常态化的起点。”杨庄街道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杨庄街道将把优秀视频纳入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供社区、学校长期使用;同时壮大“五老”宣讲团,吸纳更多对抗战历史有亲历或深入研究的老同志加入,让红色故事库不断“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