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81岁的隐蔽战线老革命家张克侠,在翻阅《革命史资料》时泪洒书页——他终于从一篇文章中得知寻觅44年的弟弟张树棣的下落:这位通州第一个党支部委员、东北地下情报工作者,早已在1937年为抗日牺牲。
这对兄弟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交织。1911年,11岁的张克侠随家人迁居通州,在动荡中立下“弃文习武、振兴祖国”的志向,后考入军校,历经战火淬炼,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冯玉祥连襟却毅然选择革命,1948年淮海战役率部起义,是《佩剑将军》主人公原型。
比他小10岁的张树棣,在潞河中学接受革命启蒙,17岁入党,参与组建通州首个党支部,后赴苏联学习情报技术,化名“闻汉章”在齐齐哈尔建立地下情报站,以《民声晚报》社长为掩护,在日寇眼皮底下传递军事情报,其经历正是《悬崖之上》谍战场景的原型。
烽火岁月里,兄弟俩因信仰并肩却因隐蔽工作“隔窗相望”,南京一别竟成永诀。直到1981年,两篇刊载于同一期刊的文章,才揭开张树棣牺牲的真相,了却张克侠半生牵挂。1984年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张克侠病逝,这对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兄弟,终于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担当的生动缩影,更是那段烽火岁月里不朽的兄弟传奇。(详见四版)
本报记者 柴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