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50期 >2025-08-26编印

全国首个园林绿地碳汇试点在副中心启动
一张绿色碳票探索城市绿色发展
刊发日期:2025-08-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张家湾公园作为首个试点区域启动首批碳票项目开发,碳票计划年底前进入市场交易。(资料图)记者 唐建/摄

清晨的阳光透过张家湾公园的白蜡树枝叶,在草坪上洒下斑驳光影。几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正手持便携式监测设备,沿着林间步道记录植被生长数据——这里不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生态空间,更将成为全国首个城市园林绿地碳票试点的“发源地”。记者从区园林绿化局获悉,通州区全面启动城市园林绿地碳票建设工作,通过科学核算碳减排量、构建标准化管理机制、探索多元化碳消纳路径,为全国城市绿地碳汇交易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通州方案”,标志着城市副中心在生态低碳发展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破解城市园林碳汇核算难题

“您看这棵油松,树龄12年,胸径18厘米,它每年的固碳量需要结合生长速率、生物量等12项指标综合测算。”在张家湾公园的试点监测区,区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科工作人员指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向记者介绍,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植被高度、土壤湿度等监测数据。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绿肺”,其固碳减排功能是城市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生态支撑,但与传统林地碳汇相比,城市园林因人为管护活动频繁,碳储量受外界因素影响更为显著,这也为碳汇核算工作带来了独特挑战。

对此,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将率先开展城市园林绿地增汇减排方法标准研究,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地涵盖乔木林、湿地、草坪等的复合生态系统特点,量身定制本地化碳汇核算方法学。该方法学将重点明确监测指标体系、核算边界范围及数据校验规则,同时深入研究人为管护因素对碳储量的动态影响机制——比如春季修剪后植被固碳能力的短期变化、夏季灌溉对土壤碳储存的作用等。

首批碳票项目落地张家湾公园

作为此次试点工作的核心任务,通州区已明确以张家湾公园为首个试点区域启动首批碳票项目开发。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初步的适宜性评估,接下来将依次开展碳汇量精准核算、第三方技术核查等关键环节,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备案登记工作,最终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首批可进入市场交易的城市园林绿地碳票。据测算,每张碳票背后,都将对应数万平方米绿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态修复实现的碳减排量,是城市生态系统“碳实力”的直观体现。

“碳票不仅能让绿地的‘生态贡献’变‘真金白银’,还能反哺公园养护。”在张家湾公园的草坪养护区,一位负责人指着正在作业的智能灌溉设备说,未来通过碳票交易获得的收益,将优先用于升级这类环保设施,以及补种乡土树种、修复湿地生态等工作,形成“生态保护—碳汇开发—价值增值—再投入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

为推动碳票高效流通,充分释放生态价值,通州区正紧锣密鼓编制《通州区城市绿地碳票消纳利用方案》,创新设计多场景、全覆盖的碳票消纳模式。方案明确三大核心方向:服务企业低碳发展,鼓励辖区内控排企业、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碳票抵消自身碳排放,助力企业提升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履行社会责任;联动文旅消费场景,支持辖区内文旅场所开发“碳票+门票”特色套餐,可自愿加购小额碳票,为生态保护“献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依托“首都义务植树”小程序,为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便捷的线上碳票认购服务,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成为碳中和的参与者、贡献者。

一张淡绿色的林业碳票,以空气换钱,点绿成“金”。据了解,此次通州区城市园林绿地碳票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既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探索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突破。未来,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与“通州方案”的不断完善,将为全国城市绿地碳汇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助力更多城市走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