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50期 >2025-08-26编印

林下养蝉“金”生金
西集集体林场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并探索金蝉深加工产业
刊发日期:2025-08-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756134731969.png

西集集体林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工作人员管理科学规范。记者 冯维静/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近日,西集集体林场内绿意盎然,林下养蝉项目为这片林地注入新活力。作为林场探索林下经济的重点方向,该项目不仅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利用,更依托金蝉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特色路径。

西集集体林场自成立以来,始终锚定“生态保护优先、经济协同发展”目标,前期通过林下种植红薯、花生等作物积累了丰富的土地利用经验。基于这些实践基础,工作人员敏锐捕捉到金蝉的市场潜力,率先试种6亩金蝉种苗,正式开启林下养殖新实践。

西集集体林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金蝉作为林下经济的核心突破口,是源于其突出的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这也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食用层面,金蝉属于天然高蛋白食材,肉质鲜嫩,恰好契合现代人群对“高蛋白、低负担”健康饮食的追求。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金蝉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超15%,新鲜金蝉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80-120元,加工制品价格更是实现翻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项目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而在药用价值方面,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金蝉蜕壳形成的“蝉蜕”是临床常用中药材,目前已有3家医药企业主动与林场接洽,探讨药用开发合作,为产业延伸埋下伏笔。

当然,金蝉产业的培育,既依靠林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得益于科学规范的精细化管理。从自然环境来看,林场内杨树、柳树等树种生长密集,其根系汁液能为金蝉幼虫提供充足的天然“食物源”;同时,林地内通风性好、光照充足且湿度稳定,完全匹配金蝉从卵到若虫再到成虫的完整生长周期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林场还针对性建立了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在种苗筛选环节,工作人员会精选生命力强的优质种蝉,并严格控制每平方米养殖密度不超过50只,避免密度过高影响生长;树木养护方面,选用根系发达的树种,每季度施加2次有机肥,确保幼虫获得充足营养;日常管理中,更是通过每日林地巡查、及时清理病虫枝、采用物理手段防治天敌等措施,全方位保障金蝉存活率。

随着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林下养蝉项目已顺利进入稳定收获期,每年7-8月的集中采收季,都能为当地带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丰收。在生态效益上,金蝉蜕壳与排泄物中富含氮、磷、钾等天然养分,这些物质自然还田后,使林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化肥使用量相应减少30%;同时,金蝉取食过程还能降低苗木病虫害发生率,形成“树木滋养金蝉、金蝉反哺土壤、土壤助力树木”的良性生态循环。经济效益方面,既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值,又带动村民增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稳定租金,参与养殖、采收等工作赚务工收入,部分村民还在林场指导下发展自家林地养蝉,形成“林场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模式。

西集集体林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养蝉技术,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并探索金蝉深加工产业,同时结合林下种植、休闲采摘等业态,打造多元化林下经济格局。相信随着项目的深化发展,西集集体林场将以林下养蝉为支点,撬动更多“绿色财富”,为西集镇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生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