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十四五”以来,本市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昨天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情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房前屋后的坑塘、沟渠水质如何,每家每户的生活废水能否有效处理,食物残余和枯枝烂叶等垃圾是否及时收运,这些是村民日常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切的身边事。“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微水体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活污水“分类施策”,根据人口规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量等,确定了污水治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对于规模较大、污水量较多的村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实现集中收集和处理;在以散户为主的村庄,三格厕清掏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污水问题,又能将粪污转化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而对于规模适中的村庄,小型一体化设施可以就近高效解决治理需求。
小微水体“长治久清”。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水体,及时发现水质发黑发臭、岸边垃圾堆存等问题线索,按图索骥进行现场核查,对问题水体开展治理。为防止问题反复,将农村水体纳入河湖水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巡查检查范围,形成了“查、治、管”一体推进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如,顺义区建立“全区域覆盖、全要素统筹、全流程管控”的“三全”工作模式,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通州区建设截污管线,清运堆存垃圾,有效切断污染源,根源截污与高效治污同步推进。平谷区实施“一坑一策”,有效运用一批“小快灵”工程类措施和“短平快”治理类措施,推动水体长治久清。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印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强化村庄日常保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目前,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本市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另外,针对农业绿色发展、生产可持续性,“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持续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守护好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以“百千工程”为牵引,推动实现全市美丽乡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厚植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用良好生态带动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