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48期 >2025-08-22编印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将开放
公众可近距离观看修复师如何为文物“续命”
刊发日期:2025-08-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1).jpg

文物修复师运用传统技艺与高新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为古书画进行修复。

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为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关于“高水平完成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建设”的要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核心功能板块——文物保护中心,已全面建设完成并即将开放。

文物保护中心定位具有前瞻性,以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为基点,通过明确发展重点方向、产出标志性成果来塑造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特色,既能满足北京市文物局所属文博单位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对天津、河北地区的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需求形成辐射效应,从文物保护与研究层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助力。

作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其创新性地开设了具有展示功能的综合修复室。该举措旨在通过全景展示文物保护工作剖面及现场多感官互动,拉近文物保护工作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得以深入探寻文物保护的奥秘,切实体悟首都博物馆“匠心守护”的完整过程,进而激发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的内生动力。

在综合修复室,公众能近距离了解书画、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修复的神奇“医术”。修复师如同“文物医生”,工作台就是“手术室”,他们遵循严格的工作流程,运用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为饱经沧桑的文物“续命”。

古书画修复是文物保护中心展示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清洗去污、揭裱分离,到修补残缺、全色接笔,每一步不仅依赖修复师的传统技艺,更在高新科技的赋能下实现了精准化、安全性与革命性突破。明《装潢志》记载:“书画性命,全在于揭”。“揭”是书画修复中最关键、最艰险的步骤。其核心在于安全剥离已老化失效的“命纸”(原托裱于画心背面的保护层),以便更换新命纸。传统手工揭取风险极高。为破解文物保护工作难题,首博文保人创新应用生物科技,成功研发出具有“高活性、专一性、低温活性”的生物揭展剂。揭展剂使用的生物酶能精准分解粘结画心与命纸的淀粉浆糊,将其转化为无黏性的葡萄糖和水,分离值低至13毫牛,力学专家把这个力值比喻成一根绒毛划过手心的触感,这么小的力就可以把画心和旧命纸分离,解决了困扰行业数百年的难题,被专家们称为“书画装裱行业的一次革命”。

通过造纸纤维分析仪等高科技设备,文物医生可“透视”纸张的微观结构,精准判断其原料、配比及老化程度,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清洗环节则需极其细致,针对不同污渍和材质,修复师会采用排笔蘸水淋洗、毛巾吸污、冷水或热水浸泡换水等多种方式,为书画进行“深度洁肤”,去除岁月沉积的污垢。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首都文物健康的“守护者”,更致力于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文物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枢纽平台,以传统技艺与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