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柴福娟)昨天上午,通州区政协“京华议事厅”活动在漷县镇举行。区政协委员、村企代表等多方力量,通过实地考察与协商议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农业大镇,漷县镇近年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成效显著。在土地利用方面,全镇5.4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及耕地中,3.77万亩流转至镇级联营公司,1.7万亩交由区级农业平台公司打造供港蔬菜基地和“两高一智”示范区,2024年更实现60个入股村分红400万元,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在品牌创建方面,“漷县菜园”商标成功注册,24家规模化农业园区和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柏庄村生菜、军屯村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及齐记香油等非遗美食声名鹊起。在产业发展方面,“漷大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加速建设,农文旅融合线路持续拓展,运河牡丹文化周三年创收超50万元,为农民带来多元增收渠道。
活动中,区政协一行先后来到漷县镇恒福东珠供港蔬菜基地和北京市陆陆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在占地3000亩的供港蔬菜基地,调研组详细了解了日产10万斤优质蔬菜的运营模式及带动农民就业情况;在占地265亩的陆陆源合作社,“农业园区+社区”直供模式和年接待3000人次的休闲农业成果获实地点赞。
实地调研结束后,漷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在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的探索成果,包括土地流转规范化、产业融合试点等工作进展。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全区工作部署,就政策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补充说明。
议事环节中,村企代表们直面发展瓶颈提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协委员们分别从“头雁人才培育”“品牌营销策划”“农文旅资源整合”等角度建言献策。区直相关部门现场回应诉求,表示将针对品牌建设、人才引育等问题研究探索专项支持政策。
会议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持续深化政企村协同机制,让政策红利精准惠及农民。要聚焦产业融合、品牌打造、人才赋能三大关键,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推动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区政协副主席倪德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