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乐琪 柴嵘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本市13.5万医师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他们中,有许多是人们不常谋面的“隐形医生”,同样穿着白大褂,却很少与患者碰面。但每张报告的出具、每台手术的成功,都与他们的付出密不可分。他们是手术安全的“守门员”、医疗战线的“侦察兵”、生命的“法官”……这个医师节,让我们致敬“隐形医生”。
手术安全的“守门员”:王天龙
精准麻醉让高龄老人放心手术
“王主任,血压、心率情况怎么样?”“都很稳,安心手术。”无影灯亮起,“隐形”的守护者早已就位。
宣武医院介入手术室里,麻醉手术科主任王天龙紧紧盯着麻醉深度监测仪屏幕上的数据。手术床上,正在接受心脏主动脉瓣介入置换术的,是一名体重近120公斤的高龄老人。严重的肥胖及心肺功能异常给介入手术与麻醉都带来极大风险。屏幕上的曲线有任何小小的异动,都可能将生命推向“悬崖”。
王天龙像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时刻调整着各项指标的“操纵杆”,为平稳“飞行”保驾护航。事实上,为了保证患者稳定安全手术、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麻醉医生不仅在术中时刻守护,更是在术前就来到患者的床旁。这名高龄患者的手术安排,就曾在术前多学科评估中被王天龙紧急叫停。
当时,老人急切要求进行介入手术。术前会诊时,王天龙认为,鉴于患者重度肥胖的情况,应对其是否存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进行加项评估,作为介入手术指征进行参考,否则一旦术中出现呼吸衰竭,死亡风险很高。在麻醉团队的建议下,患者接受了呼吸内科专家的会诊,并被确诊为重度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经过近5天无创呼吸机的支持治疗,患者终于在第二次术前评估时达到了介入手术标准。由于患者耐受麻药的安全时限较短,术中麻醉团队采用高流量经鼻吸氧技术,增加患者血液里的氧储备,防范麻醉启动和苏醒过程中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等危险情况发生。持续守护,把风险值降到了最低,介入手术稳稳完成。
“睁开眼,深吸气,一口一口吸。”术后10分钟,老人气管导管顺利拔管。40分钟后,老人完全清醒。术后第4天,老人顺利出院,心功能得到了很大改善,呼吸睡眠障碍导致的缺血缺氧也得到治疗。出院前,老人专程向麻醉团队道谢。“都说‘手术治病、麻醉保命’。麻醉医生是手术安全的‘守门员’,患者平平安安出院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回馈。”王天龙说。
宣武医院是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过去5年内,王天龙带领团队实施了超5000例高龄患者麻醉和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至6.6%。
为了让全国老年患者得到同质化的服务,王天龙于2012年创建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并牵头在全国建立起48家老年人麻醉培训基地和209家联盟医院。每年都有近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麻醉医生来到宣武医院接受相关进修、培训。王天龙还定期在联盟医院范围内开展疑难危重老年人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病例“云查房”,“手把手”为各地基层医院解决临床疑难问题。
“希望麻醉不再是老年人接受外科及介入手术的障碍,每个老年人都有机会接受同质化、高水平的麻醉诊疗服务。”王天龙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早上不到7时,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实验室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透过玻璃窗望去,生化分析仪的显示屏上数字跳动,离心机转动着发出嗡嗡低鸣,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有的端着样本步履急促,有的盯着显微镜目不转睛。
医学检验科主任刘娜正拿着一份疑难病例的检验报告,聚精会神地进行着数据分析。一日之计在于晨,刘娜每天不到6时就来到医院,制订计划、审核报告,准备正式开启一天的检验工作。“忙的时候,实验室一个上午就会收到几千份检验样本,精准数据是精准诊疗至关重要的依据。”
刘娜笑言,将检验科医师称为医疗战场的“侦察兵”,一点也不为过。不久前,就有个“疑案”,在她和同事的共同“追踪”之下成功告破,令她倍感自豪。患者是一名15岁的外地女孩,在没有特殊诱因的情况下发热、腹痛,还伴有血尿等症状。女孩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尿蛋白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损伤。医院建议女孩进行肾穿刺的活体组织检查,但考虑到有创检查可能带来的伤害,女孩和家属犹豫了。一周后,女孩复诊时,尿蛋白已经从两个“+”飙升到了三个“+”。
事不宜迟,家长立刻带孩子进京,到世纪坛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诊治。令人不解的是,到院后,女孩的尿蛋白数据又恢复了正常,前后3次检查中都没有出现“+”。女孩一家都松了口气,在北京旅游了近一个月。临回乡,再度来院复查时,报告上的“+”居然又出现了。剧烈变化的数据、时隐时现的“+”、若有若无的病情……女孩一家濒临崩溃的同时,临床医生也困惑不解。主治医生找到刘娜商量对策。随后,女孩接受了多项辅助检验,排除了一系列干扰检测结果的可能性。如果不是假阳性,会不会是接受检查时的状态影响了结果呢?刘娜拿出患者在世纪坛医院先后6次尿常规检查的结果进行逐一分析,并多次给女孩打电话询问情况。
“来院检查时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吗?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院的?”经过刘娜的引导,女孩逐渐回忆起了每次接受检查时的情形。刘娜比对发现,当女孩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到院留样时,结果都呈阳性;当女孩打车来时,结果都呈阴性。
结合女孩瘦高的体型,刘娜立刻想到了一种多发于青春期瘦长体型人群、运动后或特殊体位时症状可能会加重的疾病——胡桃夹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刘娜立刻向临床医生提供了辅助诊断的提示,最终女孩的诊断结果印证了她的猜测,很快女孩就得到了有效治疗。
“我们检验科医生,最了解每份样本的珍贵。每一份报告背后,都有一双渴求着健康的眼睛。”刘娜说,每一条数据都是精准诊疗的基石,都代表着检验科医生对生命的敬畏。
上午9时许,北京安贞医院病理科诊断室里,科主任陈东在光学显微镜前一边观察玻璃载片上蓝红相间的组织切片,一边记录细胞形态、组织病变等信息。这些切片厚度不足头发丝的十五分之一,却直接关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陈东说,病理科与其他检查检验科室有所不同。检查检验医生提供的是数据、报告,供临床医生综合判断病情;病理医生是结合临床病史及各项检查、检验资料,根据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给出疾病的诊断结果。
“我们会判断疾病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原发的还是转移来的。”陈东说,病理医生依据显微镜下看到的“证据”,对疾病性质做出最终裁决,因此也被称为生命的“法官”。
陈东的办公室叠放着多年积累下来的十多本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各类疑难病例。她已经做了30多年病理医生,这些笔记是她坚持学习、不懈积累的见证。
1993年,陈东在原河南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工作。病理医生必须“从头到脚”都懂,对各个系统的疾病形态都了如指掌,这曾让“新手上路”的她感到压力巨大。“没有捷径,就是靠多看片子、多问老师、多啃书本。”那时的陈东,晚上10点前就没离开过科室。
2002年底,陈东来到安贞医院工作,从一线医生逐步成长为科室的带头人。如今,她仍保持着下班后研究疑难病例的习惯。
“病理医生要有锲而不舍追问的精神。”有一个病例,陈东印象格外深刻。妇产科有一名患者罹患肿瘤,临床医生倾向于是单纯的卵巢肿瘤。“从显微镜观察的情况来看,肿瘤形态特征表明是胃肠道转移癌。”陈东将这个关键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并建议探查胃肠道,她的判断为后续治疗指明了方向。
“在显微镜前,我们既要‘坐得住’,也要‘坐不住’。我们得主动和临床沟通交流,了解临床对病理的需求。”陈东每周都参加临床科室组织的多学科讨论,患者、家属有时也会拿着报告找她咨询。她总会尽量用最直白的话解释复杂的专业术语。“有位老人拿着报告问我什么叫‘高级别阴性’。我说,‘您放心,没发现坏东西’,她就懂了。”
“病理诊断工具不断更新,但病理医生对疾病真相追问到底的执着永远不变。”陈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