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44期 >2025-08-18编印

《三国》《水浒》尽展“赵都风骨”
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走进邯郸
刊发日期:2025-08-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赵鹏)“滏阳河出滏山,碧水清波绕邯郸,滏阳桥摆渡船,度过春秋三千年……”一曲由邯郸市艺术团团长马会春演唱的《邯郸谣》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在千年运河的悠悠水韵中,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于近日在邯郸市图书馆拉开帷幕。

作为“成语之都、太极之乡”,邯郸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文化基因,迎来“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的驻足,并由此展开一场主题为“文脉永济 经典溯源”的今古对话。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旅局指导,首都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主办,邯郸市图书馆等承办。活动探寻大运河邯郸段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解析邯郸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经典文学名著的深厚渊源。

活动现场,由南向北一路而来的运河长卷再次徐徐展开,宛如一条灵动的纽带,尽展千里运河的人文风采。在众人瞩目下,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冯宝秀共同为运河长卷邯郸、北京之印钤印,象征着运河文脉在邯郸的延续。

一千多年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中挥毫写下诸多壮丽诗篇,于铜雀台开启建安文学的璀璨华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流传千古;杨志押送生辰纲与大运河邯郸段漕工的景象交相辉映,那些侠义与抗争的传说在民间代代传颂。这两部文学巨著蕴含着邯郸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文化基因。

邯郸赵文化研究所所长侯廷生以“赵都风骨”为引,讲述商末离宫别馆始建至今的城市变迁,剖析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迁都邯郸对城市格局的塑造,以及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入选五都的辉煌。谈及邺城时,他详述曹操改造都城的创新规划影响了隋唐建筑范式,并延伸至东亚各国,凸显其在中国都城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提到邯郸的历史与《三国演义》中相关描述的异同,侯廷生以“击鼓骂曹”为例,指出这段演绎与历史并不相符。再如“建安七子”因都曾居魏都邺城中,故又号“邺中七子”,“但历史上孔融并没有到过邺城,这样就不能包含在‘建安七子’中。”

原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则聚焦大运河邯郸段的历史经纬,解读了曹操开凿白沟作为军事运道的战略价值,揭示其为永济渠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针对《水浒传》中的大名府的描写,他结合考古发现,将小说艺术演绎与真实历史做了关联,透露目前河北省考古研究院正在对明代一座瞬间被河水淹没的古城进行勘探调查,古城的方位已经基本确定,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此城正是《水浒传》中描述的大名府城,也是“智取生辰纲”“三打大名府”等经典场景的发生地。

为“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邯郸站独家定制的城市漫游活动也同步开启。在王兴的引领下,城市漫游活动完成了沉浸式城市行走,首站到金滩镇重温古城昔日繁华,随后走访《水浒传》中喧闹的“大名府”——大名古城,接着来到大名县大运河博物馆一览运河与古城交织的文明长卷;随后走进大名石刻博物馆触摸千年前的笔墨风骨,踏上学步桥上重温经典成语故事,在丛台公园忆赵武灵王的革新勇气,最后漫步邯郸道,从回车巷到学步桥,感受深藏于市井烟火里的包容与大义。

此次邯郸站特设剪纸专场,以邯郸十景、成语故事、太极之乡为主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王秀梅、邯郸市剪纸艺术协会副会长蔡春娥、邯郸市国学研究会剪纸艺术委员会执行会长冯石萍,现场手把手教授小读者剪纸技艺,令邯郸的千年故事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