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柴福娟
八月流金,暑意未消。日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乡野拾光”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通州区漷县镇吴营村,以“探寻乡村振兴密码,记录美丽乡村新貌”为主题,用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直播助农、影像记录等方式,从青年视角挖掘乡村故事,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对话村书记解码村庄“蝶变”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污水横流,哪敢想能变成现在这样?”吴营村党支部书记杨书和望着村里整洁的道路和错落的绿植,向实践团成员们娓娓道来村庄的变迁。
通过与杨书和的深入交流,实践团系统梳理出吴营村的发展脉络。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村,凭借“党建+生态+产业”的模式,完成了华丽转身。污水管网改造让生活污水有了“归宿”,道路硬化让村民出行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绿化提升让村庄处处见绿、步步是景。更难得的是,村庄依托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成功跻身“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道:“吴营村的蜕变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在保留乡愁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治理理念,这样的乡村才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化身“新农人”直播推广农场
“家人们看过来,这里是药食同源生态大棚,里面种的都是既能当菜吃又能入药的宝贝!”在慢时光境休闲农场,实践团成员小李举着直播设备,热情地向哔哩哔哩平台的网友们介绍着。
在农场主许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变身“新农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镜头下,十里桃林硕果累累,非遗手作工坊里老艺人专注创作,萌宠互动乐园里小动物们憨态可掬,“自然教育+农耕体验”的特色定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许月是位80后农场主,她打破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模式,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农场,通过线上宣传、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农场声名远扬。“现在种地也得讲方法,得跟上时代脚步。”许月的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他们看到,新时代的“新农人”不仅懂农业,更懂技术、善经营,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正是青年大学生需要学习的。
纪录片里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3、2、1,开拍!”随着导演一声令下,实践团的“摄影师”们扛起设备,聚焦吴营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们正在拍摄一部以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微纪录片。
该片以纪实手法,梳理了吴营村从传统农业村到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发展变迁史,而许月等“新农人”创新经营农场的实践历程,是纪录片的重头戏。拍摄中,团队用镜头定格下乡村风华。
“拍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负责剪辑的张同学说,“希望这部微纪录片能成为一个窗口,让更多人看到当代乡村的魅力和‘新农人’的精神风貌,了解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此次吴营村之行,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暂别校园象牙塔,走进乡土深处。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中,他们不仅见证了乡村的巨大变化,更体悟到新时代农业经营者的创新魄力与担当精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老师李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