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40期 >2025-08-12编印

为啥养老驿站上门服务有多有少,项目还不太一样——
家床养老服务不止于理发修脚
刊发日期:2025-08-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魏婧

北京市多区近几年陆续探索建设家庭养老床位,老人与辖区养老驿站签订服务协议,由驿站依约提供上门服务。相当于将养老床位“搬”进家庭,满足老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的心愿。不过,由于养老驿站多由第三方机构运营,所能提供的上门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自身业务范畴。那么,如今驿站能够为家床老人提供什么服务,是否能满足老人需求呢?

现状

理发修脚加保洁 上门照料帮大忙

上午11点37分,西营前街养老服务驿站的保洁员王丽,到达张大爷和鲍阿姨家中。拍照打卡,上传系统后,她便开始此次的全屋保洁工作。

张大爷和鲍阿姨均已八十岁高龄,鲍阿姨因眼疾导致失明,自2022年起被纳入所在社区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范畴。每月驿站会派人上门,为鲍阿姨提供一次理发和修脚服务以及一次全屋保洁服务,这两次服务可以说帮了老人大忙。张大爷望向坐在椅子上的老伴,鲍阿姨的短发精神利索,修剪得很有层次。“我觉得驿站提供的服务符合我们要求,挺满意的。尤其盼望着小王来,聊聊天,可热闹了。”

王丽动作麻利,打扫卫生有自己的逻辑。先清理最内侧的厨房,柜子、灶台、水池……一路擦拭过来,再打扫中间的客厅、床下、桌面,最后到卫生间,擦拭墙壁、马桶、地面。打扫卫生间隙,她还帮张大爷老两口做了顿午餐。

王丽较为固定的上门老人有50多户,相处下来,其实早已不限于“保洁”这项单纯的业务。像是赶上饭点儿,她都会帮老人做顿饭,帮开药帮买菜也是常有的事儿。下班遛弯儿,走到相熟的独居老人家附近,她还会不时进门看望,老人们都非常盼着她来。

西营前街驿站的运营方,是北京无忧智护家庭服务有限公司,他们同时还运营着艺苑西里驿站,承接共240余位家庭床位老人。负责家庭床位业务的工作人员高梦丽介绍,公司可从民政部门获得每位老人每月600元的补贴,相应需提供两次上门服务,每次不少于4小时。“民政部门其实是给了一个8小时的总要求,我们结合自身情况和老人需求设定服务项目,一次是理发修脚,另一次是全屋保洁。”

说是保洁,其实还包括了清洗空调、油烟机、擦玻璃等项目,老人均可使用每月两次的上门服务灵活替换。驿站签订了一批像王丽这样的劳务协议人员,每天傍晚对次日的上门服务进行排班。另外,每个季度还需对老人进行6次访视服务,是由高梦丽等驿站工作人员来完成的。

运营

服务也要有利润 项目选择有局限

西营前街驿站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可以说是第三方机构承接政府项目的缩影。而在家庭床位不断探索设置的当下,有市民近日发帖反映,自己的老伴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因重度失能,被社区纳入“家庭养老床位”户。但附近养老驿站工作人员称,上门服务仅限于理发、修脚两项。

“老伴的脚用不着修,由于抵触生人,头发也只让我剪。”这位老人在帖子中写道,向驿站人员说明情况后,他们表示那就没办法了,不接受服务,驿站就拿不到政府补贴。这位老人认为,“家庭养老床位”不能只担个虚名,其核心在于后续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只有理发和修脚吗?老人反映的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记者注意到,在其发帖后不到两周,得到属地街道回复,称所对应的驿站其实可为签约老人提供个人助洁(含洗漱、剪发剃须、洗脚剪指甲等)、居家清洁(衣物洗涤、物品整理、空调油烟机清洗)、助行(陪同散步)、护理协助(协助指导翻身、褥疮预防)及康复护理(局部推拿按摩)等多项服务。

记者也联系到街道相应工作人员,对方介绍,经过与老人的沟通,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家中雇了保姆,老伴又怕见生人,因此驿站的服务项目基本都用不到。“其实驿站人员跟他介绍了,也拿着项目清单让他勾选,但他没有想选的服务,清单用完就拿走了,他又记不住那么多,就造成了误会。”工作人员称,目前是给老人换了一家养老驿站,他选了局部推拿按摩这项服务。“这家驿站有他们认识的工作人员,入户更能接受。”

老人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不过一个现实状况是,由于所处区域、补贴经费以及运营机构的不同,各养老驿站对签约家床老人所提供的免费服务和程度确实存在差别。某养老驿站负责人林叶(化名)解释,一些服务项目,如果运营该驿站的机构没有专门人手,可能就不会提供,即便外包出去,也要考虑成本问题。

另一养老驿站负责人陈琪(化名)表示,公司本身就开展家政业务,有自己的保洁团队,老人有什么需求,公司内部就能解决,不需要找别人,因此能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多。“政府对家床老人的补贴资金是固定的,从外面请人成本肯定会高,运营机构为了能有利润,至少别亏本,可能就会在项目范围上有所取舍。”

展望

项目丰富价实惠 接受度仍待提高

林叶介绍,目前其负责的驿站,承担着八十余位签约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按主管部门要求,每人每月至少应获得两次,合计两小时的免费上门服务。其中一次是生命体征监测、家属照护技能指导,另一次即以理发为主。

陈琪所在的驿站,则承接了三百余位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主要提供的服务为访视、理发、擦浴。“访视的话主要是陪老人聊天,过程中我们都会随手帮老人收拾一下房间。如果不需要理发、擦浴,老人也可以换成按摩、保洁等服务。”

驿站为家床老人提供的项目,或许相对有限,若不限于免费项目,从西营前街驿站,到林叶、陈琪所在的驿站,记者看到服务列表中的项目还是非常丰富的。日间夜间入户照料、陪同外出就诊、爬楼机服务……对家床老人,价格还更为优惠。

不过,在林叶印象中,选择付费项目的家床老人并不多。“大部分老人的想法还是,免费的都行,不免费的都不要。”

在林叶印象中,驿站服务其实有过更为蓬勃的时候。不过,逐渐有一些商家开始盯上失能补贴,暗中卖东西、抢客户。特殊时期驿站又面临营业暂停、无法提供上门服务的状态,北京市便放开了对失能补贴的使用限制。“这些钱可以在超市花了,我们的服务就更少了。以前有位老人,就指着我们不时帮忙去给洗脚修脚。补贴可以用于买东西后,他儿子就把卡拿走了。”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去年刊发的一篇论文提及,根据走访调查,老人一般只愿接受健康指导等一些免费项目,或是助餐等低消费服务。家庭较为困难的老人或者是农村老人,更不愿意消费。

“所谓钱花在刀刃上,买吃的用的这些实体物品没问题,买服务就还是不太舍得,自己能凑合就凑合。”陈琪称,稍低龄的老人观念会有所转变,但他们的需求量又还不大,推广服务仍需要普及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