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实)“在通州创业,不仅有低于市场价的创客空间,还能申请创业基金,对我们刚起步的团队真的非常重要!”创客青年李橙宇,去年和同学在副中心创立了一家数字文创工作室,得知新发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青年友好之城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包含更多利好政策,他倍感振奋。
这份方案以“最懂青年11条”为核心,为像李橙宇一样的青年创业者、就业者描绘了值得期待的未来图景。通州区正通过一系列精准量化的支持和系统集成的政策,全面回应“二十年之问”,构建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发展格局,目标直指2027年将副中心建成青年创新创业优选地、运河上的潮玩地、文旅消费向往地和暖心生活的归属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青年友好之城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用数字勾勒出了青年友好的坚实支撑:政策将全面覆盖35岁以下各行业领域青年,重点聚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年和新兴领域青年三大核心群体。创业青年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包括设立初始规模1000万元的副中心青年创业投资基金,目标撬动1-2亿元社会资本;规划建设起步5000平方米、三年内扩展至10000平方米的青年创客空间,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可享长达三年、低至市场租金60%的优惠。就业实习通道全面拓宽,每年确保发布不少于5000个实习岗位和不少于10000个青年友好就业岗位。此外,生活场景将持续优化,三年内梯次打造认定青年友好消费场景20处、50处、100处,并在青年聚集区建设服务型“青年友好空间”不少于50个。“运河高校联盟”作为人才桥梁,其规模也将从2025年的20所成员高校扩展至2027年的50所。
通州团区委作为方案制定的重要牵头部门,深度参与了前期调研。团区委负责人表示,调研精准识别了青年在副中心发展面临的诉求与堵点,主要集中在发展平台、生活成本、文化归属及社交渠道等方面。所以我们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用户思维,动态响应需求,建立了常态化的调研机制,确保政策供给能精准匹配青年成长需要,让副中心成为“最懂青年”的城市。另外,我们突出系统思维,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在衔接“运河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硬支撑”基础上,协同多部门构建覆盖“宜居、宜业、宜乐”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同时立足城市禀赋,激活独特资源,深挖“运河上的通州”文化品牌、“6+3”产业体系、三大文化设施及高校文旅资源潜力,用青春表达讲好运河故事,塑造“城市情绪价值”,构建“文—旅—城—人—产”融合互促的城市青聚力。
记者仔细研读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青年友好之城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核心是“最懂青年11条”,即“8大凝聚平台+3项关键基础设施”。8大平台构成了青年发展的“动力引擎”,其中包括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副中心有我·青年在行动”品牌、培育创新活力的“青创副中心”生态、打造时尚文旅地标的“运河上的通州”潮玩地、构建品质消费的“青年人的通州”场景、提供充分机会的“通通有岗位”就业实习计划、营造温暖生活的“副中心青年宜居空间”矩阵、搭建婚恋桥梁的“通然心动”交友品牌以及促进人才汇聚的“运河高校联盟”协作机制。3项基础设施则提供坚实支撑:“运河高校联盟”是汇聚人才的桥梁,“青年‘通’行卡”实现安居、就业、文娱、出行等“一卡畅享”,AI智能体“通妮”则依托大模型技术,提供“一站式”智能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生成青年需求画像,助力政策精准触达。
“正是扎实的调研让我们清晰捕捉到了青年对政策信息分散、触达率低的痛点。”通州团区委负责人强调,“青年‘通’行卡”和“通妮”的设计,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政策找人”、“服务直达”。未来三年,团区委将持续深化需求侧调研和效果评估,动态优化政策工具箱,确保青年吸引力不断增强。如今,站在大运河畔,像李橙宇这样选择副中心的青年正越来越多。随着“最懂青年11条”的落地生根,一幅青年活力奔涌、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画卷,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徐徐展开——青年如活水汇入运河,城市因青年而生机盎然,共同奔赴“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