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鹏)当数字技术叩响古籍的千年门扉,人文智慧得以乘着智能东风跨越国界。记者昨天获悉,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首都图书馆主办的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刚刚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落幕。
这场汇聚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希腊等国家及地区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学术盛宴,用代码编织跨国纽带,以AI激活典藏新生,在跨界融合与国际对话中,为千年文脉注入数字时代的澎湃活力。
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常林提出,古籍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文化血脉,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该局加大古籍数字化投入,推进古籍保护与资源活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未来,该局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展数字人文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创新研究,打造具有全国文化中心优势与创新活力的发展新格局。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军提出,古籍曾面临藏于深阁、阅者寥寥的困境,如今古籍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时代技术革新为古籍注入活力,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随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武氏香也发表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黄居仁梳理了35年来语料库与计算语言学下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以《AI驱动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为题,分享了首都图书馆古籍活化案例,剖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难与突破路径;希腊克里特大学讲席教授Christophe Roche从本体论出发,以中国画为例揭示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基石作用。
本届论坛子论坛共举办79场学术报告,聚焦技术赋能古籍研究中的挑战与突破,集中展示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重点探讨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融合背景下,大模型应用、智能处理及多模态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的——“典藏新生·AI创意”分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古籍文献的融合实践,集结多所学校与机构的学子,基于首都图书馆、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特色古籍文献资源展开文化再创作。
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天津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张志清提出,大众阅读的深度决定典籍活化的程度,民族文化的力量源于情感共鸣,古籍从数字化到数字文化的培育仍任重道远,期盼在业界与社会的同心协力下,推动古籍活化取得实质进步。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提出,本届论坛的最大特色是“跨界”与“融合”,来自多个领域的青年创作者们以创意连接传统与未来,在人文精神中注入数字活力,推动文化遗产的再诠释与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