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强
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放暑假,许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承担起照看的责任。在小区、公园、商场甚至地铁站里,都能看到一些满脸疲惫的老人带娃的情景。暑假,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帮着照看一会儿孩子,让这些带娃老人也能喘口气、歇歇脚?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社区
公益托管服务冷热不均
今年暑期,通州区北苑街道围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等几大类主题,组织了上百场公益活动。其中,名为“宝贝计划”的公益活动已经进行到第8个年头,寒暑假累计吸引了6万多人次参与。
回想4年前,给闺女崔宇萱报名“宝贝计划”时,崔安只是希望孩子假期能少玩会儿电脑,多出去活动活动,并且让姥姥也能休息休息。没想到,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孩子变化特别大,比如,通过参加朗诵活动,自信心提升了不少,亲戚结婚的时候,甚至能上台即兴发挥讲两句祝福语……
“就是名额太难抢了!”崔安说,每个单项活动人数普遍限制在30人以内,报名得靠家长们“拼手速”。抢不到街道公益活动的名额,崔安和爱人会点开附近一家亲子商场的小程序,继续抢商家的公益名额,“但是,名额同样也很少,如果抢到了没去成,信用分还会降低,下次更难抢。”她对记者说。
与北苑街道“宝贝计划”的火热相比,大兴区北臧村镇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暑期托管班则显得有些“冷清”。“去年我们准备了30个名额,结果没有报满。”工作人员说,因为村庄比较分散,很多老人带孩子前往镇上的公益托管班不太方便。为此,今年暑期,北臧村镇计划在镇南和镇北各开一个托管班,不仅开设朗诵、国画、手工等课程,而且还给孩子们上保险。
建议
建立全市公益服务预约平台
焦女士很羡慕住在北苑街道、北臧村镇的居民,“我家住朝阳,孩子奶奶家在通州、姥姥家在平谷,三个小区的属地都没有提供这样的暑期公益服务。”前几天,她把孩子送到了平谷,夫妻俩每周三、周五下班,得马上开车几十公里去看看孩子。再过半个多月,他们还得把孩子接到爷爷奶奶家,让姥姥姥爷“喘口气”。
其实,焦女士公公婆婆家住的小区周边就有政府开办的公益托管服务。他们一打听才知道,这种服务仅限本街道辖区内居民,焦女士家属于另一个街道,没法参加。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公益服务预约平台,打通区域壁垒,让暑期公益服务实现共享。
在朝阳区组织过不少公益服务的严女士也表示,受场地、组织水平限制,各镇、街道的公益托管服务一直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小的困难,如果能有全市性公益服务预约平台,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跨区联合采购服务,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价格,让更多家庭获益。
商场
免费游乐项目管理缺失
其实,焦女士住的小区外有一家主打亲子娱乐的商场,除了海洋球池、充气滑梯等付费项目,还有草坪乐园、摇摇马等免费项目。
家门口就有亲子商场,里面还有不少游乐项目,为什么不把老人接过来一起住,白天让孩子到商场里撒撒欢,老人也能歇歇脚,更省得小两口频繁地两地奔波?焦女士的爱人张先生道出苦衷:“主要是儿童游乐设施没保障,怕孩子玩耍过程中发生意外。”
张先生说,孩子去年在这家商场玩海洋球,跑动中跟另一个小朋友撞在一起,脑门都磕红了,所幸都没啥大碍,“家长急得满头大汗,儿童乐园的工作人员就在旁边看着也不管。”
记者了解到,如果孩子们在儿童乐园发生意外,家长、儿童乐园经营者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今年初,7岁的小喆(化名)在朝阳区某商场儿童乐园玩耍时,导致另一名5岁半的小孩摔伤骨折。法院近期作出判决,认定小喆家长因为没有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儿童乐园经营者因为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存在一定缺失,需要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补充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商场里的免费儿童游乐项目都存在管理缺失的问题。在东五环外的一家商场,二层中庭位置有一处免费游乐空间,人工草坪上摆放了几个拼装滑梯、跷跷板,这些设施表面有污渍,边角处也有破损。“孩子玩之前,我都要用消毒湿巾擦好几遍。可是你看,这条黑印儿根本擦不掉。”一位老人说,这片区域平时根本没有人管。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四环路边某商场的免费儿童游乐空间:“成人光脚也能往上踩,还不如让孩子穿鞋玩呢!”她晒出的图片上,一名男子光着脚踩在人工草坪上,旁边就是光脚嬉戏的孩子,有的就坐在草坪上玩耍。
建议
完善儿童友好环境吸引客流
近年来,儿童业态、亲子业态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很多商场都在努力打造“儿童友好型”环境,通过免费游乐设施吸引客流。
商场里的免费儿童游乐区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让孩子们有个撒欢儿的地方,老人也能稍事休息。可是,如果光摆几件玩具、铺块草坪就完事儿,当“甩手掌柜”,不仅寒了顾客的心,更可能埋下安全卫生隐患。
“孩子们的安全,才是亲子商场最亮的招牌。”市民周女士认为,商场至少应该在免费游乐区客流高峰时段,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员。他们不仅是现场秩序维护员、卫生监督员,更应该是巡查记录员,对于有污渍、破损的设施要及时处理。
公园
儿童活动场地人满为患
走进通州区九棵树街道馨园公园,仿佛走进一处儿童乐园,粗略一数,现场至少50位小朋友。沙坑、滑梯、爬架、跷跷板……可玩的项目不少。
公园儿童游乐区的地上全铺着塑胶,照明灯底座的螺丝也都埋了起来,旁边家长休息区,所有座椅都装上了扶手。“有了这个扶手,起身的时候轻松多了!”说话的老人姓齐已年逾古稀,就住在公园旁边,不远处玩滑梯的男孩是他的外孙子。
“外边天太热,我真不愿意出来。但家里地方小,总不能让孩子一直闷在屋里。”老齐说,女儿女婿工作忙,到了暑假,外孙子就得靠我们老两口照看,“老伴儿在家做饭呢。等吃完饭,给孩子洗了澡,他爸妈才下班到家。”
老齐告诉记者,馨园公园建成已有20多年,这些都是今年的改造成果。过去,这里有一半区域是水系景观,设备很破旧,家长来遛娃都不敢撒手,生怕磕了碰了,现在公园里添了儿童游乐区,可以松手让孩子玩,我们带娃也可以“松口气”。
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老齐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外孙子的一举一动。“这周边都是小区,儿童游乐区的场地还是小了点。”记者看到,两组滑梯上有将近30个小朋友在玩耍,没等前面的孩子站起身,后面的孩子已经准备从高处滑下来了。
建议
公园儿童活动空间应更适用
近年来,刘先生参与了本市不少公园的改造提升过程。看到馨园公园“孩满为患”的景象,他表示,馨园公园儿童游乐园受欢迎,说明周边居民对这类空间的需求巨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本市很多公园儿童游乐设施建设离真正满足需求还差得很远。
距离馨园公园只有800米的漫春园场地更大,但仅有一些树木、健身器。“确实应该有一块适合孩子游乐的区域。”一位打乒乓球的居民说。然而,建设好儿童游乐区却并不一定就能收获人气。记者在通燕高速南侧的一处公园看到,因为没有大树遮荫,崭新的滑梯、攀爬坡等设施在太阳下暴晒,几位老人带着孩子躲在不远处的树荫下,使劲儿摇着手里的扇子乘凉。
刘先生建议,规划部门应优先在大型居住区周边,挖掘潜力新建或系统性改造现有公园,成规模增加儿童专属活动空间。要像规划老年活动区一样,将儿童友好空间当作新建公园的“标配”,并科学设定人均活动面积标准,还要设置遮阴棚、自动售卖机等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