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本报报道了张家湾镇南大化村47亩赤松茸滞销的消息,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媒体矩阵同步推出图文及视频报道。消息一经发出,得到了众多读者、网友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一场温暖的爱心接力随即展开。47亩赤松茸销售得怎么样了?昨日,记者再次来到南大化村。
秩序井然清空积压库存
周末的南大化村,比往常热闹了许多。村口,一辆辆私家车在主干道旁整齐排列,身着浅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们热情引导着车辆和行人。田间地头,一群群可爱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认真采摘着。称重台前,大家自觉排队,秩序井然。“都是孩子亲手采的,帮我称下!”“您这里头有的太老了,口感差一点,我帮您扔掉。”村委会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不用,全称了,我再来三箱送人!”孩子们拎着小桶蹦蹦跳跳的身影、家长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共同勾勒出一幅最美的乡村画卷。
“你们报道的第二天,我们库存的近5000斤赤松茸就被抢购一空,真的特别感谢热心市民和单位的支持!”南大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福全双手合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前几天还紧锁的眉头此刻已舒展开来。
“这些天我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嗓子都哑了。”南大化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裴俊霞声音沙哑地说。记者了解到,新闻报道发出的当天,南大化村的联系电话就响个不停,通州区各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纷纷来电,慷慨解囊。“我们要155箱!”“来50斤,送我们食堂!”“我们略尽绵薄之力,不着急,您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送就行!”一辆辆满载赤松茸的货车从南大化村驶出,化作了一份份订单、一份份饱含心意的礼物、一道道美味佳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决不能让这么好的赤松茸烂在地里,绝不能让村民们的辛苦付诸东流。
暖心措施回应市民热情
临近周末,一场夏雨不期而至。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市民的热情,采摘预约电话一个接着一个。“雨后的赤松茸更加鲜美,但地里肯定会有泥,大家是来帮我们的,我们一定要让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开开心心地回。”薛福全说。村里冒雨采购了雨靴、鞋套和小篮子,镇里紧急召集了志愿者,还印刷了周边交通、旅游及配套设施指引,为采摘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周六我们接待了1000多人,大家采摘了1000多斤,现场又出售了2000斤,3000斤赤松茸很快就销售一空!”
昨天的采摘园里,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崔女士带着一家五口四代人在田间采摘:“我在小红书上看到通州还有松茸采摘园,感觉特别新奇,趁着周末带着老人孩子来体验一下。真的很不错,孩子们体验到了采摘的乐趣,太姥姥也想多带孩子出来转转,大家都可以放松活动一下,亲近自然,同时我们也帮村民们分担一些。”
总结原因不负村民辛苦
“我在媒体上看到摘松茸的消息,问孩子想不想来,他居然问我,菌类是长在树上的还是地下的,我一时语塞。”来自通州的武女士笑着说,“城市里的孩子真的对田野间的知识了解甚少,于是我决定周末要带孩子体验一下。今天他在玩中就了解了赤松茸的生长环境、采摘方式和成熟特征,上了很好的一课。”
“这两天地里就没断过人,我们特别感动。”薛福全回忆,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骑着三轮车赶来,挥手就要了三大筐,“都给我装上,我不用挑。”这样的感人场景数不胜数。
张家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气温的上升,赤松茸快速进入成熟期,每天都有约3000斤的赤松茸可以采摘。镇里将全力协助村里做好采摘服务工作。此外,总结今年的滞销原因,镇里将对各村的林下经济进行全面科学指导,从强化品牌宣传、优化种植规划等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举措,全方位保障赤松茸等林下经济产品拥有稳定且多元的销售渠道,让村民的辛勤付出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本报记者 陈施君 实习记者 王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