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褚英硕
这个春天,都市里的年轻人在周末活动清单上新添了一项特“潮”的选择——挖野菜。曾经被视为“老年专属”的挖野菜活动,如今被社交平台重新包装后,成了年轻人眼中具有“自然疗愈”和“社交打卡”属性的时尚活动。他们手握“野菜图鉴”,结伴“扫荡”公园、绿地,甚至催生了“挖野菜搭子”和付费亲子体验班。不过专家提醒:野菜未必安全,盲目跟风可能让这场田园梦变成健康杀手。
●现象
年轻人结伴挖野菜
4月初,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草地上,一群年轻人三三两两地蹲在草丛间。他们手持小铲和篮子,拨开草丛,不时拿出手机里的“野菜图鉴”比对甄别。“这棵个头儿可真大!这是蒲公英吗?它的叶子看起来不太像……”一个小伙子成功挖出一棵野菜,赶忙呼唤旁边的朋友一起来辨认。同行的几人纷纷掏出手机,打开不同的识别软件,竟然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果:野莴苣、蒲公英、苦苣菜、还阳参。“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吃啊?”几个人一头雾水地商量着。
“这是苦菜,吃起来带点儿苦味。”一位大妈手提塑料袋,一边动作娴熟地挖着野菜,一边给出了答案。让大妈觉得有意思的是:“以前挖野菜的都是老头儿老太太,现在倒好,年轻人比我们还积极,也不管认不认识。”
在公园内几处长有野菜的“热门点位”,放眼望去几乎都被年轻人“占领”了。“我们组建了‘北京挖野菜群’,群里有70多人。大家会分享挖野菜的点位,哪儿野菜多,我们就去哪儿‘打野’。”正在挖野菜的李女士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挖野菜既能接触自然,又能认识新朋友。上周我们在温榆河边收获颇丰,我还用挖的野菜包了一顿饺子呢。”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挖野菜”已成为热门话题。某社交平台显示,近一个月跟“挖野菜”相关的笔记量激增,用户自发分享“城市野菜地图”“挖野菜攻略”,贴心地标注了公园、河岸、绿地、菜地的位置图,甚至还详细列出了最佳采摘时间。年轻人结伴挖野菜、拍照打卡、分享“野菜美食”教程,让“挖野菜”这项活动意外走红。
在金泽路附近一处新开放的公园里,一片绿地里栽种的紫花地丁正开着淡紫色的小花,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层梦幻的地毯。然而走近一看,这片花海已被踩得七零八落——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蹲在花丛中,鞋底踩着花瓣,翻找着荠菜和蒲公英的踪影。
“这儿有好多蒲公英!快过来挖!”一个姑娘兴奋地招呼着同伴,手里的铲子顺势插进土里,连根撬起一株蒲公英,连带掀翻了周围的紫花地丁。她的脚下已经踩出一小片光秃秃的泥地,裸露的草根和散落的花瓣混在一起。绿地上,新翻的土坑像疮疤一样,有些坑洞周围还散落着挖断的草根。
●溯源
释放压力结交朋友
29岁的张蕊是专程从西城开车来挖野菜的。“上周连续加班到凌晨,身心俱疲,挖野菜就是想接触自然,放松放松。”张蕊猫着腰在草地上搜寻着野菜的踪影:“这种专注寻找的过程特别解压,就像一场治愈系户外瑜伽,让人暂时忘却了烦恼和疲惫。”
“挖野菜比露营省钱多了!”27岁的小林也参与到了这场挖野菜的热潮中。他铲起一株蒲公英,抖掉根部的泥土,装进了身旁的袋子里,袋里的“战利品”已经接近半袋子了。他指着不远处树林间的露营区说:“一套露营装备置办下来,起码要好几百元;可挖野菜是免费的,晚上还能加个餐。而且野菜是纯天然的,吃起来更健康。”
年轻人爱挖野菜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他们对低成本、高体验感生活方式的追求。一把小铲子就能开启的“野菜自由”,成了他们亲近自然的“低成本解压方式”。
不仅如此,这股挖野菜风潮还成了年轻人独特的社交方式。“找挖野菜搭子,我出车,自带工具。”90后的张女士把这条消息发到社交平台后,收到了30多条私信。上周日,她带着两名通过网络结识的陌生人,到大兴的郊野完成了一次“社交实验”:“挖菜时,大家自然会交流‘这个能不能吃’之类的话题,氛围轻松愉悦,比相亲局上尬聊自在多了,大家很容易就熟络了。”
在平谷区安固村,桃园主人孙茹同样紧跟潮流,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大方地开放了自家果园,邀请网友们来挖野菜。“我就是盼着能多结识些朋友,挖野菜可以成为大家交流连接的纽带。”孙茹分享自己发帖的初衷。自帖子发布以来,已有十多个家庭从“线上”来到她家果园“奔现”,果园也因挖野菜活动变得格外热闹。
游女士带着两名正读高中的孩子,特意来到孙茹的果园。他们既体验了挖野菜的乐趣,也干起了农活儿。“带孩子们出来,就是想让他们放松放松心情,晒晒太阳,释放一下学习压力。只有真正走进大自然,让大脑放空,才是实实在在的解压。”
“挖野菜热”甚至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在昌平的一家营地,商家推出了799元的亲子野菜研学活动。距清明假期还有一周的时候,活动名额就已全部约满。该营地工作人员介绍:“孩子们会跟着老师在田间挖野菜,制作野菜料理,完成野菜观察手册,再写一篇关于挖野菜的作文。”
●警示
莫让乐趣变风险
不过,在挖野菜的热潮背后,风险也不容忽视。在社交平台上,部分帖子为追求流量,随意标注“可食用野菜”,却未提供任何专业指导。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提醒,挖野菜时对植物的识别务必谨慎。很多人依赖网上信息或手机识别软件来辨认野菜,很可能造成误判。以荠菜为例,荠菜的叶形变化多,即便在野外同一处,开着相同花朵的荠菜植株,叶形也可能呈现多种形态。
史军说,更为关键的是,一些有毒植物与常见野菜在外观上相似,一旦误采误食,后果不堪设想。此前就曾发生过有人误把乌头草当作野芹菜食用,导致中毒身亡的悲剧。3月25日,广东佛山一家6口就因误将断肠草认成了五指毛桃,将其用来煲鸡汤,食用后全家中毒;幸亏去医院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断肠草堪称植物界“伪装大师”,常混杂于其他植物间,其根部与五指毛桃极为相似,花也和金银花很像,极易混淆。
“许多人奔着追求健康的目的去挖野菜,可实际上野菜所含的营养素未必优于普通蔬菜。相反,食用野菜存在诸多风险。”史军说,一些野菜中含有大量光敏物质、生物碱,若处理不当,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比如灰灰菜中含有光敏性物质,食用后可能引发严重的光敏皮炎。而在城市公园、路边绿地里生长的野菜,由于环境因素,还可能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由此可见,挖野菜所带来的收益,与人们需要承担的风险相比,实在不成正比。
除了食用安全问题,挖野菜的行为还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破坏。荠菜、蒲公英、苦菜等野菜本身也是植被,在稳定区域土壤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大量野菜被挖掉,其保土保水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大风天气极易引发扬尘。
北京农学院蔬菜专业副教授刘超杰说:“野菜之所以没有广泛种植,产量也不高,其口感、品质不佳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建议市民去公园里挖野菜,有些公园浇灌用水是中水,未达到饮用水标准,食用后存在风险。”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因为挖野菜会破坏植被,也可能误伤绿化植物,多数公园其实都明令禁止挖野菜。按照《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规定,游人游览公园禁止采挖植物等行为,一经发现执法人员可对其处以50元到100元的罚款。
对此,年轻人态度分化:有人坚持“体验至上”;也有人开始转向正规农庄或植物科普活动。这场从社交平台发酵的“野菜热”,也反映出在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对自然的渴望。但如何与自然相处,还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