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157期 >2025-04-14编印

2024年度“通州榜样”提名奖获得者刘亮
用数智赋能骨科 以科技造福患者
刊发日期:2025-04-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池阳)“下午有三台手术,我们可能要抓紧一点时间。”记者见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骨中心主任刘亮时,他刚刚结束了前一位患者的看诊,翻看起下午的手术安排。作为“数智骨科”的推广者,刘亮率先开展国产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完成全球第一例机器人辅助下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致力于将“高新技术”融入医疗实践。

“最早接触到‘数智骨科’的概念是在10年前的学术研讨会上,当时我就认为这是未来骨科发展的方向。”刘亮说,10年前的“数智骨科”理念就对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术前规划、术中导航等方面做出了展望,近年来这些设想正逐步化为现实,“得益于高新技术的运用,2024年我们骨中心的手术量较2022年增长了1000例,其中智能骨科手术500多例,处于北京市前列水平。”

10年间,刘亮一直将引入和完善智能骨科技术作为自己的责任。“2010年,我们医院开始采用3D打印导板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这是我们最早的智能骨科应用场景。”刘亮介绍,在手术前医院会通过下肢CT将患者的数据交给相应公司,由对方进行3D建模,直接精准打印出手术所需的模型,再交由医院进行手术。“刚开始运用这项技术的时候,能承接打印工作的多数是外国公司,手术模型的打印耗时长。到了2016年左右,国内企业的相关技术也开始成熟,我们立刻展开了合作。”

在不断寻求应用技术突破的同时,刘亮也带领着团队进行了相关手术的资质培训和其他准备工作。在这当中,最具挑战性的当属设计机器人手术的手术流程。“设计手术不像设计程序,可以‘试运行’,手术流程一旦确定,就要安全、可靠。为此,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还要充分结合自身手术经验。在手术正式应用后,我们从积水潭医院请来了掌握成熟技术的专家进行指导,这才逐步将这项技术留在了副中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医院率先成功完成了全国第一台和第二台国产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完成全球第一例机器人辅助下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精准优势,与关节镜的微创优势有机结合。

在掌握技术后,刘亮开始组织潞河医院骨中心建立数智骨科培训基地,多次接待外地学员来副中心参观骨科机器人手术,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的经验传递到各地,还邀请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生来京参观访问,将数智骨科技术以及我国自研生产的手术机器人介绍给大家。

除此之外,刘亮在骨科微创治疗领域亦进行了大量开拓工作。针对髋关节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他引进髋关节镜技术治疗髋关节撞击症,服务了副中心居民,让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国内顶尖医疗技术服务。在技术实施推广过程中,刘亮积极思考,不断改进髋关节镜技术,成功取得了相关专利两项,建立了髋关节镜手术研究队列,在国内较早提出了老年患者髋臼盂唇损伤的治疗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并受邀在亚洲髋关节外科学术会议以及全国骨科年会上发言。

“智能骨科的优势在于能更好完成风险大的复杂手术,对未来骨科领域的发展有着引领作用。目前,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最新的技术成果,考虑它的落地转化,也要加入到发展当中去。去发现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和技术人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不断验证技术实效,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刘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