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103期 >2025-01-21编印

城市副中心深化“接诉即办” 三率成绩稳步提升
基层之“治”推动发展之“变”
刊发日期:2025-01-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一场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条块联动;一条热线,提升治理效能、民生福祉。2024年,通州区通过系统治理、主动治理、协同治理,以及基层治理年各项工作的助推,接诉即办工作质效逐步提升,全年共受理市民诉求44.91万件,响应率为100%,解决率为96.26%,满意率为96.67%,三率成绩稳步提升,连续两年实现诉求降量。

在文景街道,接诉即办小微项目资金解决了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的停车难题。

花庄地铁站为八通线南延、7号线东延的换乘站,每日进出站人流量高达2万,地铁站周边每日约停放非机动车3000辆,道路拥堵和秩序混乱现象频发。此外,道路坑洼破损、路灯不亮等问题也多次引发居民诉求。为有效疏解非机动车停车之困,解决周边停车区域不足和设施老旧问题,区发改委、文景街道等单位人员多次现场踏勘调研、沟通协商,提前研判居民停车需求,不断优化项目占地面积、设施配备、交通流线等建设方案,经过多轮次对接沟通和调整完善,被纳入接诉即办小微项目治理清单,自去年9月起对花庄地铁站停车区域进行全面改造。改造范围包括停车区域拓宽、老旧道路修复等多个方面。

历时2个多月,花庄地铁站区域新建完成4个专用车棚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地,总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同时规划设置了私家非机动车和共享单车停车区域,张贴引导标识,施划电子围栏,引导居民规范停车;加装路灯、锁车杆、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明亮、安心、整洁的停车和通行环境。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不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通过系统治理、主动治理、协同治理,构建起高效、精准、多元的社会治理体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通州区系统推进基层治理年各项工作,以高水平城市建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三驾马车”并进为重点,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追求,将基层治理这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一“子”,放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之中去谋划,同步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重要内容来推动。

今年,通州在接诉即办工作中将推动人员力量提升,加强接诉即办工作队伍建设,充实第一网格长、专员等关键岗位的人员力量,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各单位同步培养骨干力量,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优化人员配置,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通的接诉即办工作队伍;推动科技赋能提升,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大脑项目建设,切实发挥“接诉即办+网格+吹哨报到”一体化平台作用,探索热线+网格业务数据精准落点落图,深度聚焦关键要素的汇集整合,充分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持续优化各类问题的流转路径和处置效率,实现数字赋能下的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推动多元共治提升,汇聚公安政法、纪检监察、司法信访、群团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元力量,打造多领域、宽口径协同共治新格局;推动资金质效提升,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推动属地自筹资金、接诉即办专项资金、“小微项目”资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等资金的整合统筹运用,高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以基层之“治”为发展之“变”提供支撑。

相关新闻:

梨园镇通景园社区“置顶”民生需求

“小变化”为居民幸福“加码”

本报记者 柴福娟

小事不小视,难事不避难。梨园镇通景园社区“置顶”民生需求,以“小变化”为居民幸福“加码”,全力做好家门口的服务。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世爵源墅小区部分车主为了便利,常常将车辆停放在路边的人行步道上,导致小区长期面临机动车违规停放问题。这一现象不仅使居民在进出小区时因视线受阻而倍感困扰,还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尽管小区物业已经采取了联系车主并要求其尽快驶离的措施,但违规停车的现象仍屡禁不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接到诉求后,社区工作人员多次现场勘察,反复尝试,通过议事协商会议收集到居民对道路乱停车问题的想法和建议,最终决定增设隔离桩,不仅可以规范车辆通行,还可以防止机动车占道停车,彻底解决乱停车难题。目前隔离桩已安装完毕,分别在四个拐弯处共增设20余个隔离桩,将“堵心路”变成了“顺心路”,为居民出行系上了“安全带”。

居民贾先生表示,“安装上隔离桩以后,车辆各行其道,出行安全了,乱停车现象也得到了改善,道路通了,心情也变好了。”

通过协商议事,居民的“烦心事”办成了“暖心事” 。

近日,通景园社区又接到了一居民反映,自家楼前的垃圾桶站设置不合理,影响老人出行并存在安全隐患,亟需尽快解决。

初步了解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查看。经调查,选址时,本着方便居民日常投放的原则,便将桶站设置在人行道上,却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为此,社区迅速组织物业负责人、居民代表等共建单位召开协商议事会,就垃圾桶站位置商量讨论。经多方深入讨论和研究,最终决定对垃圾桶站进行移位,安置在人行通道的边缘地带。因天气原因,无法立即施工,经商量决定3月进场施工。

随着通景园社区实事一桩一桩落实,不仅使得小区的出行更加顺畅,也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几天后,满怀感激的社区老党员来到居委会,将一面写有“群众的贴心人”的锦旗送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伟丽手中,对社区工作人员长期以来高效、尽责为民服务表示感谢。

安装充电车棚,解决居民充电难;修补坑洼道路,守护居民脚下安全……居民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小事”,如今正成为通景园社区察民情、解民忧的“关键点”。“下一步,社区将持续关注居民需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让居民在细微处感受社区温度,让‘民所盼’逐步变为‘民所赞’。”王伟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