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100期 >2025-01-16编印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
副中心“三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地标
刊发日期:2025-01-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张群琛

昨日,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深化改革促发展”。会上,来自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繁荣首都文化、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内容。

三大文化设施成首都文化新地标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霍志静介绍,2024年北京文化市场持续火热,文化消费备受青睐,去年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共有5.7万场,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运营步入正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成为北京文旅顶流;北京艺术中心推出300余场高品质的演出;北京城市图书馆人流如织。“去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接待参观人次共有65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地标。”霍志静说。

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亮点纷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式挂牌。同时,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涌现出一批文物成果。

北京正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2024年,北京备案博物馆增加了15个,类博物馆增加了29个。目前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241家,类博物馆为59家,这在全国首屈一指。客流量方面,全市博物馆去年共接待游客9000万人次,运营刚满一年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接待游客260万人次。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843.7亿

市发改委方面介绍,去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可用三个词概括:“形稳、势好、质优”。

5.2%左右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速,体现了经济大盘“稳”。“两新”政策带动去年1至11月设备购置投资增长3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9.2%、25.5%。

123亿元是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用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资金额,体现了投资支撑“稳”。去年1至11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5%。全年640项市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总投资近6000亿元。

6%以上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预计数,体现了创新态势“好”。2024年北京地区有116家企业入围全国科创企业500强、占总量的23.2%。

843.7亿元是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的成交额,体现了发展空间格局“好”。京津冀三地持续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2.7%。同时,三地加快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晋级“国家队”。

“质优”体现在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服务好“一老一小”是本市工作重点。去年,北京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中心,新增9829张家庭养老床位;面向“小小孩”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率均达到93%,新增中小学学位近3.9万个。

信息软件业跃升第一支柱产业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全面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去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左右。特别是信息软件业,去年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

当前,数字产业化释放新动能,北京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全市105款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占全国近四成;启用北京数字人基地,全市数字人企业达2805家。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新成效,本市新增智能算力8620P,累计算力规模超2.2万P;新建5G基站2.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全国第一;推动5G-A、F5G-A试点示范,建成5G-A基站1.2万个;在轨卫星数量达100颗。

北京的数据要素市场正在打造新样板,编制数据要素顶层规划,获批建设“一区三中心”。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形成积极示范效应,汇聚100余家企业,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

标杆示范工程展现出新亮点,本市打造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全市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数累计超过3200万公里。

新设外企1777家增幅高于全国

市商务局方面介绍,2024年,本市获批在全国首批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全国首家“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外商投资企业在京落地;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启动建设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临床急需进口药械快速审评审批工作模式,率先破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累计实施120余项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国首创政策近60项,连续三年在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排名第一。

锚定新质生产力,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2024年1至11月,北京新设外资企业1777家,同比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去年1至11月,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33.8%,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7.9个百分点。

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本市优化商品消费新结构,去年出台加力支持家电、汽车、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带动销售额达366亿元,新能源汽车、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5%、9.2%。

为了完善消费升级新环境,本市建立演出、赛事、会展等大型活动综合服务保障协调机制,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超80%;1.5万家重点商户实现外卡受理全覆盖,离境退税商店1147家居全国城市之首。

推230项京津冀“同事同标”服务事项

“6年来,受理市民企业反映1.5亿件,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提升到96.7%、97%,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孙舫介绍了12345市民热线服务平台成立6年来的成绩。

打造“北京服务”方面,去年新建和优化开办餐饮店、企业迁移登记等30个场景,累计上线11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均减时间60%、减材料55.9%、减跑动89.2%;推出企业“送政策、送数字、送热线服务”服务,形成政策获取、办事服务、诉求解决的惠企服务闭环;推出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两批共44项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事项。

同时,推进城市国际化服务,服务质效更加提升。建设9语种北京国际版门户网站和Beijing Service微信公众号。在全国率先破解外国人数字身份核验难题,推出22个场景化集成服务,外国友人凭护照可以线上办理很多事项。便利国际支付,提升现金、境外银行卡、电子支付的便捷度。今年1月1日,首都和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亮相,日均服务约3000人,让大家一到北京,就能享受到金融、通讯、交通、文旅等20余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