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课间一刻钟”政策落地已满百天,各区各校因地制宜创设条件,保证学生活动回归自主。昨日,在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研讨会上,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本市将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新场景建设,丰富课间活动,更好地支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4时许,下课铃响起,清华附小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AI跳绳”“阳光跑成长树”“趣味一体机”……从走廊到操场,学校安装了各类智慧屏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们在趣味游戏中充分跑起来、动起来。“我们用智慧技术赋能课间活动,通过无感化识别、常态化记录,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分享了一组数据:原来全校学生课间运动打卡仅有800余人次,推行“课间一刻钟”后,该校AI运动人次达到原来的285%。
自秋季学期起,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优化“课间一刻钟”,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课间,放松休息、有益社交、适量活动。今后,类似的智慧课间场景将在更多学校落地。
“近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发现,各校的课间更热闹了,孩子们主动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王攀说,各校课间活动设计体现“我的课间我做主”,师生下课后结成了玩伴,学校的治理能力也有显著提升。下一步,本市还将以课间“小切口”,保障校园“大健康”。
“我们将推动课内、课间与课后有机结合,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校内育人体系。”王攀说,各校合理设置了学生活动区域、增设了体育游乐设施,充分保障学生课间放松、交流和活动;同时,丰富的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拓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本市还将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场景,支持学校课间管理,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分析。“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增设了人工智能设备,为课间活动增添丰富性和趣味性。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各类人工智能场景的搭建。”
课间“小切口”还将推进“五育融合”。北京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说,本市还将以全域教研、教研共同体、课程整体育人、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等重点任务为抓手,引领“课间一刻钟”不断优化,推动课间与课堂教学协同创新。“市、区两级教科院将整合体育、艺术、劳动等学科教研力量,形成跨学科研究合力,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育人的科学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