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村生活经验的朋友,想必不会对“捡秋”这项活动陌生——每年秋收过后,大人总要派出小孩子再去地里查看一遍,光是地里残留的红薯、土豆等,就能捡好几兜子。
最近,“捡秋”在社交平台上火了。随着天气渐冷土地上冻,秋收接近尾声,不少菜田不再采收,这些田地里涌现出不少市民,他们饶有兴趣地捡拾着田里剩下的作物,有人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捡秋”地点和经验。
乐趣 不图东西就图体验
天气渐渐冷了,地里也上冻了,露天种植的蔬菜难留了。对于农民来说,地里品相不太好的蔬菜,收了卖不出去,还得搭进去人工费,不如直接放弃,来年开春再重新播种。而这些遗留在田里的作物,就成了市民“捡漏”的寻宝地。
上周末,家住朝阳的刘生带着一家人直奔京郊的一个农场,参与一场“捡秋”。
农场主人带着他们来到一片开阔的菜地,打眼一瞅,不少白菜的叶子已经发蔫。“今年白菜行情不太好,卖不动。”一位农户说,白菜收购价还抵不上水费、肥料钱等,所以留着留着就到了冬天,一上冻更卖不了了。
“就这么烂在地里也挺可惜,谁愿意要谁就去砍。”那位农场主人说,像这种菜地其实有不少,一般都是村里人最先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村的人已经率先捡走了一批,所以剩下的这些卖相更不好了。
“我们不介意。回家略微处理一下,扒开外面的帮子,里面的芯儿还好着呢,不影响吃。”刘生说,他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一块到京郊“捡秋”,不图能捡到多少东西,就图一个体验,“孩子每次都挺开心的,从土里挖出东西来,不论大小,都有成就感。”
分享 “捡秋”的地儿这么找
有市民告诉记者,其实像这样的“捡秋”地,京郊还有不少,顺义、通州等平原地区居多。
对于“捡秋”,刘生比较有经验了。他介绍,有的地块是免费的,有的则会收入场费,但价格不高,比如白菜,有的地方按棵收费,两毛钱一棵;有的地方按车收费,来一辆车收个十几二十块钱,随便到地里挑;还有的按人头收费,小孩不算钱。收费的地方,服务还不错,比如会提供一些常用的农具,有铁锹、镐头等,晚上挖累了还带着去家里喝口热水。
怎么能找到“捡秋”的地儿?不少有经验的市民也进行了分享。“您打开地图,往几个平原区看,就能看见大片大片的绿色地块,那就是农田。开着车往那边溜达,多注意两边的农田,只要看见有很多人聚在田里,您就可以下车问问,那里大概率就是能捡的地方。”一位家住西城的市民介绍起来头头是道。
“我是跟着抖音和小红书的博主来的。我关注了好多博主,他们探到好地方会给大家分享。不过这种地方得赶紧去,去晚了就没了。”还有市民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
态度 有人欢迎有人抗拒
对于前来“捡秋”的市民,本地农民是什么看法?记者采访发现,他们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家住顺义大孙各庄的一位农民说,虽然白菜算是最扛冻的蔬菜,但在眼下这种温度也扛不住了,只能渐渐地烂在地里,“对我来说,有人能来地里把菜捡走,让它物尽其用,也算是一件好事。”
不过,也有人表示抗拒。“不是很欢迎,但是拦不住!”村民老赵说,其实这些来“捡”东西的人从10月份开始就出现了,田里没人看着,有人直接就把菜挖走了。“这田里没监控,被人挖走了只能吃哑巴亏!”老赵说,他家的地不算小,总计有3亩多,分成了十来个地块,种的菜种类不少,因为不打药,所以菜的品相不太好。“好多人看我这菜长得不好,以为不要了,就来挖,别家都不挖,就专在我这儿挖,你说气不气人!”为此,老赵天天都在田里转悠,碰上有人进田就喊两嗓子。
呼吁 尊重农民文明“捡秋”
临近深冬,很多菜地都陆续选择了弃置。对此,不少农户提醒,大家可以来“捡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有市民反映,其实“捡秋”过程中有不少安全隐患:有人被田里的杂物割伤;有人在挖地、砍菜时没有注意好位置,意外被工具割伤……
村民还提示,有的菜已在田里放置过久,有可能内部已变质,如果食用要特别谨慎。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前去“捡秋”的市民也呼吁,“捡秋”乐趣多,但要对自己有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要伤害到农田主人。
“别人家还没收的田,就别进去了;有些菜苗本来就是留着过冬的,不能随便挖走;别为了抄近路就乱踩小麦地。”刘生代表“捡客”表态,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民、爱护土地,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提供田地让大家“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