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丽君 李若晨)近日,漷县镇穆家坟村村史馆正式揭牌。这个接地气的村史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让乡愁可感可触。
村史馆为人们怀旧和找寻“失落的故乡”提供了精神慰藉。这背后离不开今年80岁的区关工委顾问董福生的支持。作为在穆家坟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村民,董福生为村史馆提供了宝贵资料,筹建期间,更付出良多心血。
“村史馆建于2024年3月,总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村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第二部分介绍的是古代人物和石碑的由来……”揭牌当日,董福生带领大家参观村史馆,并花了一个多小时为大家讲解。解说词是董福生自己写的,之所以对穆家坟村村史如数家珍,是因为董福生正是村史馆资料的整理者与提供者。
他拿出一沓厚厚的A4纸打印资料,封面写着《穆家坟村史》几个字。“1964年,中央派工作队进村,找了村里的老人召开座谈会,帮村里回忆村史,我哥哥董福庆是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就把村史以手写文稿的形式保留了下来。2016年,我去哥哥家聊天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觉得很珍贵,应该保存下来。”董福生说。当时的手稿已经泛黄,很多页黏在一起,董福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页页仔细辨认,录入电脑,把手稿重新整理编辑成电子版,打印成现在的二十多页资料保存了下来。
董福生退休前曾任通州区信访办主任,退休后进入区关工委担任顾问。2024年3月,区关工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挖掘红色资源、建设校外红色基地。董福生便想到自己手里正好有村史,不如筹建一个村史馆,记录下穆家坟村的历史。跟村镇领导商议后,董福生的提议得到了支持。恰巧穆家坟村有一处刚刚翻建的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它便成了村史馆的展设地。从3月开始准备资料,到设计、制作展板、内容校对,今年7月,村史馆正式落成,4个月的时间里,现居土桥的董福生先后五六次回村与大家一起协商,每次单程都要坐上1个小时的公交车。
“乡愁情怀代代传,文化根脉历史长”。这是穆家坟村村史馆大门上的一副对联。穆家坟村因清康熙年间左都御史穆旦葬于此而得名,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村史馆中,展览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段展示穆家坟村历史。“我希望村史馆的建立不仅仅成为村民们寻根的精神寄托,也能提高当地知名度,拉动经济发展,给村民带来更多切实的好处。”董福生说。目前村史馆正面向村民征集更多实物,以增强历史沉浸感。一座村史馆,承载着村民们的浓浓乡愁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