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全市通办窗口、推出一证一码便民举措,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在哪儿,窗口服务就延伸到哪儿。今年以来,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把改革的风向标指向民生,深化放管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问题。
设“全市通办”窗口:
家门口办40公里外的事儿
近日,在办理新房不动产权证书时,唐女士在城市副中心体验了把“全市通办”的便捷服务。“原本需要跨大半个城到石景山,如今在家门口就轻松搞定,这就是副中心速度。”提起这事,唐女士难掩喜悦之情。
唐女士在石景山区购置了一套新房,按照以往流程,她得专程跑到石景山办理不动产登记才能拿到心心念念的“大红本”。可从通州到石景山40多公里的路程,没个小半天儿回不来,所以这事儿就搁置了。
前不久,唐女士听说通州区不动产登记大厅设了个“全市通办”窗口。“我就多个心眼儿,去问问看,不行再说呗!”唐女士说。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网上提到的证件材料来到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在这里她感受到了VIP级的服务。“说明来意后,大厅工作人员十分热情,直接把我带到了全市通办窗口,很快就‘接上头儿了’。”唐女士打趣地说。后来,唐女士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在自助制证机上拿到了新房的不动产权证书,前后不到一个小时。
“这是继今年6月通州与朝阳实现‘跨区通办’后的又一拓展成果。”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王修庆说。“异地受理、属地审核”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市民在居住地和不动产所在地之间来回奔波的问题,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可以“跨区通办”呢?王修庆介绍,凡2022年3月1日后取得不动产登记证书,或签订商品房网签合同的市民,不涉及缴税和土地出让金,或已缴纳完毕税费和土地出让费用的新建商品房,办理转移登记和存量房转移登记业务、存量房的抵押登记和抵押注销登记、补换证登记业务、夫妻间房屋转移登记、经公证继承转移登记、存量房抵押权变更登记、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等业务,均可在通州区实现“跨区通办”。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市通办”服务不断深化。截至目前,通州、朝阳、石景山三地不动产登记部门已合作完成19件“跨区通办”案例,为推进不动产登记“全市通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路径和实践经验。
补公共设施短板:
宋庄美术馆有了“身份证”
宋庄美术馆作为宋庄艺术区的璀璨明珠,聚焦了这片土地上的潮流艺术现象,以及多年龄层艺术家们与时俱进的创作表现。它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广大艺术爱好者交流思想的空间。然而,由于项目在未取得征地批复的情况下就已开工建设,多年来产权登记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今年9月初,随着区政府占地批复的获得,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迅速介入,与项目主体对接。中心工作人员不仅帮助项目主体梳理地籍调查及登记发证材料,还对接摸排项目现状,并联权属审查与村集体公示环节。“在主要材料齐全的情况下,中心采取容缺受理模式,提前现场踏勘,前置调查环节,实现了全流程并联办理。”王修庆说。这种紧密衔接、高效协作的工作模式,使宋庄美术馆项目很快就完成了登记审查工作,并顺利取得了不动产权证书。
与此同时,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也获得了宋庄镇政府和宋庄美术馆专程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锦旗上绣着“服务热情周到,助力艺术发展”,感谢信中则满是对中心工作人员专业、高效、热情服务的赞扬。众人拾柴火焰高,宋庄美术馆获得不动产权只是一个开始,艺术之花将在这片热土上继续绽放,为公众呈上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一证一码”便民举措:
不动产登记迈入数字时代
在数字化浪潮中,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微创新”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今年6月,中心通过采用电子印章和优化自助打证设备,实现了北京市多区不动产权证书在通州区异地自助领证的便民服务。近日,中心再次推出“一证一码”的便民举措,不动产权证书的数字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服务大厅,一台台自助打证设备前,市民们正通过简单的操作领证。这些设备既提高了领证效率,还减少了等待时间。而最新的“一证一码”服务,更是让市民们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记者看到,在不动产权证书附图页上,一个二维码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图表。产权人只需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立即获得电子房产分户图和房屋登记表,这些电子图表与纸质图表具有同等效力。
王修庆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群众的不动产业务就近办、自助办、网上办。”年初,中心实现了转移登记、抵押登记、预告登记和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等5大类、16项高频业务的“京津冀+晋蒙”跨省通办。年中,依托北京市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建设,实现了不动产和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等事项一次提交,办理结果多端获取。
目前,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正在积极推动“不动产登记进银行”活动,在部分社区和银行安装自助打证设备,打造不动产登记“15分钟生活圈”,办理不动产登记事项将会越来越便捷。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记者 谢佳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