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993期 >2024-08-15编印

通州区北苑街道“宝贝计划”火得一塌糊涂
听说过吗?做公益当志愿者得“抢”
刊发日期:2024-08-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强

这个暑期,通州区北苑街道的“宝贝计划”又火了!街道虽然结合志愿服务、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等几大类主题安排了150余场活动,但几乎每一场都得家长们“拼手速”抢名额。

为什么要说又火了呢?北苑街道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马伟哲解释,“宝贝计划”已经进行到第7个年头,利用寒暑假累计组织了2600余场活动,累计吸引了19600多个家庭近6万人次参与。很多家长都特别认可这个活动品牌。

经过多次升级,“宝贝计划”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给孩子们提供“家门口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北苑街道希望借助这个活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7年间,街道志愿者平均年龄已经从70岁下降到了45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美好家园的建设中。

萌娃来给咱小区“挑挑刺”

上周三,50名小学生分成10来个小组走进后南仓小区、金禧花园小区,他们是来给小区“挑刺儿”的。每一位“小小观察员”都要给小区提出至少一条整改意见。这是今年暑期“宝贝计划”项目中的一项重点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孩子们的意见,街道会有专人跟进,及时反馈进展,有一办一、举一反三。

翻看这些意见,记者看到了孩子们童言无忌的一面——楼道有点儿窄,能不能拓宽一下?花园里能不能装空调房,玩累儿了可以进去凉快一会儿?翻着翻着,记者看到了这么一条内容:小广场上跑步的和跳绳的相互干扰,有危险,能不能划分一下场地?

这条建议来自官园小学的崔宇萱,小姑娘已经参加“宝贝计划”3个年头。再细聊聊,记者发现这位“小小观察员”真不简单。跟同学们一起在小区走访的时候,因为是工作日的白天,广场上活动的人并不多,崔宇萱只觉得广场面积有点小;到了晚上,一家三口吃过饭,小姑娘拉着爸妈又来到了后南仓,这次的情况与白天截然不同,“眼瞅着,几位跳绳的居民跳着跳着,跟跑步的人越挨越近。”孩子的爸爸崔安说。

回想3年前,崔安给刚上小学的孩子报名“宝贝计划”时,只是“希望她能少玩会儿平板电脑、多出去活动活动”。没想到,通过几年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变化这么大,比如,通过参加朗诵活动,自信心提升了不少,亲戚结婚时候,甚至能上台即兴发挥讲两句祝福语。

小手拉大手,崔安一家三口现在都已注册成为北京志愿者。马伟哲说,第一批参加“宝贝计划”的小学生们,年龄最大的现在已经上大学了,最小的也上了初中,“我们将向曾经参加过‘宝贝计划’的孩子们发出邀请,请他们成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拿出更多基层治理的金点子。”

娃家长给咱家园“帮帮忙”

北苑街道是通州区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辖区内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加在一起总共有16所,14岁以下青少年超万人。“宝贝计划”发展到今天,不仅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孩子们也口口相传,寒暑假经常拉着同学一起听讲座、参加公益活动。

“宝贝计划”的活动数量逐年递增,今年寒暑假要组织数百场特色活动,作为街道来说,如何平衡人员、经费?记者采访发现,家长免费为“宝贝计划”提供资源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崔宇萱的妈妈是律师,曾带着同事给参加“宝贝计划”的学生和家长们进行过多次普法讲座。今年64岁的周凤杰,年轻时候是语文老师,退休后来到北苑街道照看孙女,跟孙女参加完几次“宝贝计划”之后,周老师主动找到街道办事处,“我也想给咱共同的家园出一份力。”几年来,她不仅经常开办经典诵读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孩子们,还被北苑街道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义务为“宝贝计划”出谋划策,不拿工资。

何洪颖家俩孩子,都是“宝贝计划”的参与者。7年来,她和丈夫从开始的陪同者、观察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去年,在街道举办的“星选计划”项目创投大赛中,有理发特长的何洪颖成立了一支义剪服务队,如今,西关社区里已经有50多位老人可以长期享受到免费的理发服务。

过去三年,“星选计划”已经在北苑街道全部13个社区中支持了40多个公益服务项目,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接下来,“宝贝计划”将和“星选计划”联动发展,助力居民身边不断涌现出公益服务、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培育“文化新苗”覆盖全龄

北苑街道地处通州老城,总面积3.3平方公里,从东到西步行只需半小时;居民7万多人,老龄化比较严重;老旧小区总共有82个,数量居全区各街镇之最……然而,北苑街道却建成了近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空间,比《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规定面积的7倍还要多。

这是如何办到的?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并不是依托某个大工程,而是像“见缝插绿”一样,通过高效利用社区配套用房、城市更新、与商圈联动发展等方式培育出的“文化新苗”。有了这些“新苗”,覆盖全龄的“宝贝计划”“星选计划”就可以开展更多特色活动。居民们学到本领后,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反哺”社区,促进邻里和谐。

今年59岁的曹玲是北京市五星志愿者,家住滨惠南三街社区145号院。“我从小在这个院长大。当年这儿是职工家属院,过年过节了,大伙儿像亲戚一样串门。后来,随着老住户陆续搬走,居民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住在同一层的两家人,竟然相互不认识。”曹玲说,这几年,随着社区志愿者人数增加,记忆里的人情味儿又慢慢地回来了。

曹玲是145号院的“书画家”。“这是大伙儿捧我呢。”她说,自己年轻时候对书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临退休那年,工作清闲了些,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街道的书画社,跟着专业老师学,几年时间大有长进。到了第二年春节,她写了200多个福字送给邻居、社区商户们。去年中秋节,曹玲还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在灯笼上作画,让社区喜庆了不少。

不论是北苑街道孩子还是老人,都可以到书画社、舞蹈社、声乐社、古琴社等多种社团接受培训,每三个月一期课程。课程全部免费,但有一条儿,结课后,居民需要把自己所学“反哺”给社区。马伟哲说,从“宝贝计划”到“星选计划”再到居民身边的“文化新苗”,北苑街道希望所有辖区居民都能参与进来,一起共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