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新闻总第937期 >2024-05-28编印

集中展示新质生产力 沉浸式体验大运河
通州区科技周向新而行独具特色
刊发日期:2024-05-2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日前,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2024年通州区科技活动周在运河文化广场启动,并将持续至5月31日。科技周采取主场展览展示与系列活动相结合、线上线下双线传播方式进行,围绕“传运河文化赏科技之光”的主线,现场设置“新质生产力通州向新而行”“身边的运河”等展区,为公众带来独具副中心特色的科普体验。

副中心联动津冀科技资源

“新质生产力通州向新而行”科技创新展区,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质生产力打造、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和科技创新相关系列政策,展示了副中心文化旅游、数字经济、医药健康等领域最新成果。不仅如此,现代种业、元宇宙教育体验、新型城域网的大运河文化(北京段)复现数字孪生、裸眼3D显示技术等近20项科技成果也纷纷亮相。联动天津、河北科技资源,通过图文、视频、实物、模型等多种手段系统化呈现,这里还向公众展示了副中心科技创新工作成效。

“身边的运河”科学普及展区聚焦于运河上的水坝、枢纽、船只等内容,运用各种适宜展陈技术,借助通惠河24道闸、运河上的舟楫、现代驾船体验、古建地标、现代智能建筑、古今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等互动体验展项,阐述运河中的科学原理,辖区科普基地优质资源携光学、声音等极具吸引力的科普展教具也共同展示,为公众呈现一幅时空交汇的美丽画卷。

活动现场还组织了智能制造、绿色环保、航空航天、基础科学探秘活动14场,引导市民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领略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区科委还组织科技专家走进科技小院,围绕科技周主题,选择与科技相关热点话题,如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环境保护等开展科普讲座、咨询和互动体验活动,为公众解答疑惑,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

通武廊优质科普资源展示区还引入武清、廊坊地区优质科普资源,与副中心科普资源形成独具区域特点的通武廊科普大联欢,搭建区域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普资源互联互通,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知识与科普活动。

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

近年来,区科委持续发力全流程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三量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通州区创新伙伴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出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科技成果2项,全国首个数字孪生孵化器落地城市副中心,市级标杆孵化器实现突破;副中心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外资研发总部2个。

副中心的创新主体也在加快发展,今年全区已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近百亿元,同比增长八成多;“医产协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新基地”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医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医疗机构和产业主体双向互动。

京津冀联动深化协同,通州武清廊坊共同筛选发布共享共用创新平台目录86个,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副中心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区科委联合区教委、区科协命名通州区科普基地16家,辖区现有国家级科普基地1家,市级科普基地4家,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各类特色科普活动持续开展,年均百余场次科普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市民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为副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郭澜涛表示,2024年,通州区科普工作将坚持以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优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深化科普能力建设,创新宣教方式,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