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匠心总第922期 >2024-05-08编印

榆美人·甄优美
刊发日期:2024-05-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f63cda5c5143935c62873b671fd00820_.jpg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记者 谢佳航

暮春初夏,西集镇通清路一侧的“盛世润禾”园区,3万株苗木新绿绽放。上千棵顶着“锅盖头”的景观榆树列队勾勒出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一台“长城炮”从园区深处疾驰而来,绕过一株顶着宽阔树冠的白榆环岛稳稳停到大门口。驾驶位下来一位身形娇小、长发飘飘的“小姐姐”热情温柔地打招呼,与眼前这台剽悍的越野四驱车形成强烈反差。这位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通州区“金剪子”“通州工匠”,北京盛世润禾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技术经理甄优美。

7年青春时光与乡土植物为伴,采种、育苗、修剪,天天在阳光下干活儿,晒出了她一身健康小麦色。“我觉得自己就像这些榆树一样在这儿扎根、展枝、散叶,一起成长。”她说。

始于颜值 金剪子剪出满庭芳

榆树是北京及许多北方地区的乡土树种。在2021年《北京市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中,榆科树种占得7个席位。其中,有耐寒耐旱的大果榆,耐盐碱、抗有害气体的青檀,耐水湿、耐阴的大叶朴,以及拥有强大滞尘能力的裂叶榆,在北京防尘治沙中贡献卓越。

在城市副中心,“榆树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绿色乡愁。除了著名的榆钱宴,本地还有不少以榆树命名的村庄,像潞城镇的前榆林庄村、后榆林庄村,漷县镇的榆林庄村……榆树已成为通州本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甄优美眼中,榆树很低调,它不像杨柳每年四五月份掀起声势浩大的飞絮,也不比国槐,在盛夏时节飘下一场落满步道的槐花雨,而是悄无声息地抽枝发芽,待到夏天便撑起如伞树冠,山间、林地、城市绿化背景中到处可见。这些曾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退隐的乡土树种,如今经过精心培育,变成特色树种,成为城市副中心这片平原推窗即见的“满庭芳”。

盛世润禾是全国特色榆科树种培育基地,这里已经收集了近6万颗种子,涵盖9种59个家系的北京乡土榆科树种。走进园区,榆树形态之丰富,足以刷新人们对它的认知。“那些一本双干、顶着球状树冠枝叶的是榆;那些皮肤暗灰、如杨柳般低垂着‘刘海儿’是榆;那些叶片像手掌那么大、光滑油亮的是榆;叶片小如吊坠儿、带着锯齿儿的也是榆。”她说,当年初入园区时,自己也被这些榆树的“颜值”深深吸引。

今年30岁的甄优美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小家庭。打记事起,父亲就爱种花弄草,每年春夏秋,满院子的月季、芍药,现在她脸颊上的一个黑点就是当年被院子里的丝兰扎的。“负伤”没有让小优美“长记性”,反倒让她越发对植物感兴趣,在活泼好动的年纪里,她总是默默地蹲在草丛里踅摸,今天找出个四叶草,明天发现一朵五瓣丁香。

后来,她顺理成章学了园林专业,如愿进入这行。实际工作和课堂教学大不一样,还是得从最基础的学起,先跟着老师傅学剪枝。“截枝、疏枝、留枝”“剪口要靠节,位置合理且平整”“树形美观、通风透光,树冠圆整,分枝均衡,分布要与树种特征相适应”……师傅说的明白,但剪刀真搁手上就“怂”了:“哪敢上手啊,跟做外科手术一样!”现在,拿起剪刀的甄优美早已是位娴熟的“理发师”。长期扎根一线,她每天跟随苗圃技工师傅进行“地栽盆景”造型修剪,练就一手绝活,一干就干成了通州区“金剪子”。她师从老技师徐占廷学习“云片式”造型树的培育技术,尝试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出“一种云片式造型支撑架”及采用弹性绑扎带代替铁丝的工艺进行造型树的造型绑缚,现已广泛应用到公司产品中。

经过实践积累及物候观测,她发现了造型榔榆萌芽时间比造型黄金榆晚10天的规律,且枝条生长缓慢,每年修剪次数要少于造型黄金榆。同时,在树木萌芽前也要进行修剪,将病枝、枯枝去掉,便于“云片”通风透气,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苗圃内,造型榔榆和造型黄金榆居多,造型修剪的时间和修剪的手法为重中之重。”如今带着30多位“学生”的甄优美也成了职场小白尊敬的“老师傅”,每天手把手传递经验。“为保持云片造型,需要经常修剪,一般在新芽枝伸长至5到6厘米时,仅留存2至3叶片,其余均用修枝剪剪去,同时要保证每片云片的饱满程度。为了控制生长,还得随时摘芽去梢。”这些都是她一点点摸索出的宝贵实操经验。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甄优美越来越热爱这片园子,越来越喜欢榆树的性子。“它们一点也不娇气,扎根就能活。像脱皮榆耐阴,在河沟山坳之中最常见。榆树的种子落在地上,但凡遇到丁点儿雨水,不多时,土壤中就会钻出满满一层的榆树苗。”

山林探险 化身采种“特种兵”

从2019年开始,甄优美参与到苗圃的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中。

原生态的榆树多见于海拔较高的京郊山间,门头沟、延庆、房山、怀柔等远郊都是原生榆树生长较为集中的地方。采种时间段很固定,基本就在每年四月份,但去哪儿采、能否采到、得去几次,多少得凭一点运气。

2019年4月中上旬,甄优美和同事们登上了怀柔喇叭沟门附近的野山。进山道路蜿蜒曲折,车辆只能到达一处山坳,剩下的只能靠脚。“大多数原生树种生长的位置都有些偏僻,采种时走的也多是野路,看着就在眼前,但想登上去,一个多小时也未必有收获。”甄优美说。

榆树的种子就是“榆钱”。北京地区榆钱的成熟期是在四月下旬。甄优美和同事们总要提前去踩点,“晚了就得再等一年。采种对于榆钱成熟度的要求很高,因为榆树的种子寿命很短暂,能够保存活性的时间不长,采种之后还要赶紧通风阴干,尽快播种。”甄优美说。

而且因为要确定种子的来源,所以采种时不能拾落地上的榆钱。“我们上山一般都得带着‘高枝剪’,为的就是直接从树上取种。”之前一次踩点中偶遇的一棵大果榆让她提起来就兴奋。“它要争阳光,所以窜得比周围植物都高,目测得有30米。这大高个儿,可不能错过!”甄优美和同事们迫不及待地从树枝上“撸”种子。

大自然的奇妙有趣,令人着迷。在经过原生地长时间驯化后,同一树种随着当地自然的变化、历年天气的不同,会赋予榆树不同的样貌和性格特征。甄优美说,他们收集到的每一批种子都有一个专属“身份证”,记录树种、名称,采集的经纬度、高度、时间等信息,以便对比榆树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和不同纬度的特性。

“所以每颗种子都很珍贵。”甄优美说。不仅珍贵,还很难忘。采完这棵树的种子,她粉色的运动裤上爬了一层黑点,定睛一看,一水儿的蜱虫。甄优美不慌不忙地脱下鞋袜,抖一抖、拍一拍。她说,采种工作其实很孤单,需要沉得住气、稳得住心。

“育婴房”里当起护士阿姨

采集回来的种子都被送去了“育婴房”。

四月下旬的“育婴房”里,一人多高的榆树苗队列整齐,枝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叶片。在外人眼里这些树苗都一样,但甄优美能看出每列树苗不同的身世与姓名。

“同龄的树苗,属脱皮榆和黑榆个头儿大,它们长得最快,是行道树的‘苗子’;叶片相对粗糙,叶片尖端3至5裂的,是裂叶榆,有较高的观赏性,适合做搭配。”甄优美说,在资源苗圃里已长至手腕粗细的榆树,都是五年前自己与同事多轮筛选出的优种。它们之中有不少来自“古榆树”,如昌平区南口镇那棵三千多岁的青檀古树所孕育的树苗,在其中有一百多棵。

在甄优美看来,不同身世和特色的榆树,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形态,也奠定了它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这些乡土植物材料,有利于丰富、探索榆树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便于植物搭配,为首都绿化增绿添彩;也可以让更多人有途径和机会了解这些具有传承意义的榆科树种,不会让乡土树种淡出我们的城市生活。”甄优美说。

到今年春季,该园区的榆科树种种质资源圃的规划面积已有50亩,收集着包括大果榆、裂叶榆、脱皮榆、青檀等在内的9个榆科树种59个家系的种质资源。它们除了来自北京郊区,也有小部分来自北京周边地区,至今共繁育苗木超过3万株。

在树害防治方面,甄优美也有两把刷子。她会通过观察树木叶片和枝干的颜色、状态,来判断早春树木是否成活、缺光照,或遭受病虫害等。“对榆树来说,这种枝条就是干枯枝了,实在不确定就抠下树枝,嫩绿色是成活的,灰色就是干枯枝了。而这种向叶背面卷曲的,很可能就是遭了虫。”她翻过叶子,果然背面是密密麻麻的蚜虫。

“2008年以来,北京绿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至今已积累了亮眼的‘绿色资产’,树木作为这些绿色资产的主角,急需更多‘医生’。”甄优美说,园区已经建立了树木医院,这里也将成为他们的研习所。在她看来,为树木诊病是园林工匠的衍生价值,要成为“全能选手”。

科普绿化 美化城市的工程师

盛世润禾400亩园林是各种花草树木的天下,也是小朋友走到林下体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600平方米的阳光房设置有自然体验区、园艺展示区、阅读休闲区和手工活动区,甄优美就是这个园艺驿站的“大家长”,几年来,经她手举办的科普活动足有70余场,3000余中小学生受益。

园艺驿站这片区域已经成为林下“会客厅”,既是园区的“门面”,也是创新创意的沃土。在园区内,能看到“三生”现代苗圃创新场景应用项目空间,也是甄优美的“新作品”。

所谓“三生场景”意味着在园区能同时看到生产、生态、生活三种场景。生产场景就是目光所及的阵列式树苗生产;生态场景则是利用园区里的乡土树种,引入拟自然的种植方式,丰富景观搭配,从而产生生态效应;生活场景指的是通过可游憩、可科普的互动园林场景空间,挖掘林下经济更多活动内容,提供多样性的体验空间。

与普通场景不同,创新场景更智能。在这片区域,甄优美负责着智能灌溉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追溯系统的管理任务。这里为每棵植物悬挂电子标签,详细记录树木的胸径、高度等信息,同时将日常的养护内容,如浇水、修剪、除草等信息录入系统,实现智能监控。

走出园区,带上“小红帽”,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美化工程中也留下了“工程师”甄优美的身影。城市副中心17条道路绿化工程行道树的养护,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榆科树种的种植,以及西海子公园节日花坛的布置等,都有她的全心参与。在2019至2023年间,她还参与了北京林木种苗产业协会的5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性成果……

“乡土不土”是甄优美常挂在嘴边儿的话。在她看来,法国梧桐长得快,美国白蜡观赏性强,它们确实“洋气”,但在园林专业出身的园艺工作者眼里,它们与北京的情分远不及那些“平平无奇”的乡土树种。“尤其是榆树,它不仅是如今绿化工程里的主要担当,也是本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寄托着浓浓的乡愁,它比我们更了解这片土地、这座城市。”甄优美说。一棵榆树一年能吸收8公斤的二氧化碳,却对周边的环境没有苛刻的要求。在她看来,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踏踏实实,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