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63期 >2024-02-06编印

创新设计大截面环梁 6万吨“钢筋铁骨”植入地下
城市副中心站站台层主体结构完工
刊发日期:2024-02-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

工人为站房核心区站台层混凝土覆盖保温被。记者 金耀飞/摄

本报讯(记者 金耀飞)日前,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1标段站房核心区站台层完成最后一块底板浇筑,标志着主站房核心区站台层施工全面完工,工程进入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地下三层,分别为进站层、候车层和站台层,规模约128万平方米,站台规模8台14线,枢纽工程东西长2.1公里,南北最大宽度650米,基坑最大深度47米,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超大、超宽、超深是这座地下工程的显著特点。“我们采用了同类工程罕见的盖挖逆作法施工工艺,在完成桩基、地连墙、桩柱一体化施工后,先进行顶板施工,逐层向下开挖。随着逆作法施工区域的全面完工,工程将正式转入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施工阶段。”中铁建设项目负责人孟啸介绍。

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站台层平均深度达37.5米,底板厚度在1.8米到6.6米之间,为了实现底板对上部结构的支撑,中铁建设项目团队在立柱底部创新设计了大截面环梁,环梁高4米,钢筋含量为650公斤/平方米。

安装过程中,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对钢筋翻样、加工、连接、安装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将每一根钢筋的长度、高度、角度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保障了整体支撑体系的坚实稳定。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将超过6万吨的“钢筋铁骨”,相当于1万头成年亚洲象的重量,植入到平均深度37.5米的地下。

由于该工程站台层底板存在超厚、超大的特点,混凝土浇筑方量达86000立方,对浇筑速度及成形质量要求极高,项目部在候车层提前预留好浇筑洞口,创新设计了泵管自卸的混凝土浇筑方式,将混凝土快速从地下二层引到地下三层进行浇筑,浇筑速度从原来的每小时70立方提升至每小时超过200立方,实现了浇筑效率翻倍。

在主体结构站台层顺利完工的同时,主体结构进站层也稳步推进,89根钢管柱已全部安装完成,在枢纽工程最大采光井处,4根直径1.6米的钢管柱从37.5米的地下拔地而起,高支模架体搭设等施工作业同步开展。“再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站房核心区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中铁建设项目总工程师戎树伟介绍。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土方完成至90%、结构完成至85%,多处结构实现封顶,首片京帆屋盖钢结构亮相,各施工标段陆续转入二次结构、设备安装等施工。2023年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48.78亿元,占年度计划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的108%,其中建安投资约46.06亿元,占年度计划建安投资44亿元的104.7%,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再创年度投资历史新高。京投所属枢纽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说:“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践行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安全、便捷、绿色、数字、人文、活力’高质量建设的理念,确保整体施工安全可靠、设计功能高效达成、环境社区持续发展、施工管理样板示范。”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下集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场站、公共服务空间、市政配套设施等功能于一体。地上将建设城市综合体,涵盖办公、商业、公寓、酒店、市民广场等多种形态,实现地下枢纽、地上城市,创新构建TOD生态圈。枢纽工程将在2024年全面完成主体结构设备及装饰装修施工,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正式建成后,将在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北京市客运枢纽格局、形成“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0分钟到达核心区的交通高效衔接,成为首都北京新门户,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活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