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848期 >2024-01-19编印

大运河博物馆一场三维衍射无实物展更吸引人
“不止运河”虽无实物却令人沉浸
刊发日期:2024-01-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封顶。程功/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用时15分钟,带领观众从漕运鼎盛时期的通州出发,游遍运河沿岸十余个城市,最后回到生机勃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体验一次古今融合的奇妙文化之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受到观众的喜爱。该展览的负责人介绍,“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采用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装置系统全景展现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同时基于其无实物展的特点,这场沉浸展的内容未来还将不断提升。

以河为桥

沉浸式展现古今通州

“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向观众展示大运河两岸的变化与风土人情。画面微微亮起,好似晨光初曦,什刹海银锭桥出现在眼前,随后画面快速向前移动,万宁桥、庆丰闸、高碑店平津闸、八里桥等大运河北京段著名的桥梁水闸依次出现,最终停在了高耸入云的燃灯塔下。

“喂哎吼~哎嘿~”嘹亮的船工号子响起,这场沉浸式演出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听到船工号子的同时,画面上出现了漕运鼎盛时期通州石坝码头上繁忙的景象,而在岸上,舞龙、舞狮、小车会等民俗文化轮番上演,营造开漕节上一派热闹景象。首都博物馆展陈设计师李光远介绍,“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的开场采用了通州历史悠久的开漕节。“这是曾经运河上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开漕节的举办预示着一年漕运的开始。运河两岸添加的民俗内容也是经过考证的,而且画面上的内容都取自相同年代的书画典籍。”

离开喧闹的通州,沉浸展就要展示运河沿岸城市的风土人情,这一部分李光远重点塑造运河上的“五感”体验,带领观众畅游运河。伴随着一扇扇窗户打开,不同的窗景展现在观众眼前。仔细观察,这些窗户的格局特点,既有北京四合院玻璃隔扇、天津古建筑槛窗、山东民居砖窗等北方特色,也有扬州花窗、木窗等南方风格。李光远介绍,每一扇窗子外面的景色都对应当地运河两岸的风景,这个部分就是“五感”当中的感知。随后的画面中依次出现了西湖绸伞、临清贡砖、诗歌戏曲以及非遗文化,分别对应“五感”中的品味、看见、听见和体会。

而在展览的最后部分,镜头再次回到通州。伴随着画面向前移动,两侧古朴的民房逐渐淡出,与此同时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仅用5秒钟,生机勃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便展现在眼前。画面中千荷泻露桥、运河商务区、环球度假区等展现在眼前,整个沉浸展完成了从北京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渡。

如果观众此时退场,就会错过准备好的彩蛋。原来沉浸展的四周共设置了多个交互点,如果上前朝着交汇点摆摆手,画面就会变化。有些交互点周围的画面会晕开,呈现出古今对比的样式;有些则会出现风筝、烟花等丰富的形式。

以展为媒

凸显通州本地文化元素

这个沉浸展的时间为15分钟,其中包含了不少通州的运河文化元素,除了沉浸展开头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开漕节以外,整个沉浸展还包括运河龙灯、面人汤、通州大风车等通州本地的文化元素。

农历甲辰龙年即将到来,沉浸展中蓝身金鳞的运河龙灯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河龙灯源自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据传人谢兆亮介绍,张庄村舞龙历史悠久,不过这里的龙灯在外观上与其他地方的龙灯有很大区别。“其他地方的龙灯头部都是圆的,张庄的龙灯头部是方的。此外,张庄龙灯的身体是蓝身金鳞,其中蓝色的身体就喻示着运河里的水。”谢兆亮说。

对于张庄村为何要舞龙灯,谢兆亮介绍,大运河在张庄这一段有一个大拐弯,冬天特别容易结冰,而漕运当时影响了家家户户的生计,所以河边百姓为了祈祷让冰尽快融化,让漕运得以恢复,就产生了春季舞龙的风俗。

另外一个通州本地的文化元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面人汤”更为知名。“面人汤”面塑艺术始于清末,其风格流派由近代面塑艺术家汤子博创立。面人汤所用材料有面粉以及陶、木、泥等,并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及动物的胡须和毛发之类,以加强形似的效果。面人汤的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气动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

如今两种传统艺术都被赋予了新生命。原本需要人力舞动的运河龙灯,如今翱翔在运河之上;摆放在橱窗内的面塑作品,也在屏幕中多姿多彩。

以光破圈

数字技术展现无限可能

就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前一年,李光远接到了这个任务。对他来说是一次“破圈”,这是第一次接触无实物的策展,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展览形式。李光远介绍,最开始他确定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畅游展,另一种是设有展线的数字展。“第一种形式限制了一些特殊观众的观影需求,而第二种形式则需要比较大的面积,我们只有700平方米。”

就在李光远思考展览形式的同时,他也在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既要前往各省市的博物馆看看兄弟单位的经验,也要去相关企业看看目前的先进技术。最终,李光远决定采用三维衍射系统。“画面很清晰。当时厂家展示的画面里出现了长信宫灯等文博素材,这个文物曾经借展到首博,我也组装过两次,真的和我之前看到的长信宫灯一样。而且三维衍射系统可以将每个部分的重点展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我们在展厅的两个门口安放了元宇宙数字人,他们的身份是诗人、商人、船工。未来他们会通过人工智能,为观众讲述各自眼中的运河。”

没有实物,并利用目前最新的技术去为观众讲历史,李光远坦言这是博物馆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对传统博物馆工作者的挑战。“通过近一年的了解,我认为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展览更加灵活。”李光远说,传统的展览布展完毕后,整个展览便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沉浸展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内容,比如“不止运河”目前的时间是15分钟,接下来可以在里面加入更多的运河文化元素,甚至是国内外运河作对比;也可以加入一条故事线,让沉浸展变成微电影,让“不止运河”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