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25期 >2023-12-20编印

通运街道基层治理品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邻家邻”让小区成了“立体四合院”
刊发日期:2023-12-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焦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何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3)”的通州区通运街道基层治理品牌“邻家邻”,通过设立协商议事平台、多元共治为居民排忧解难、建设特色楼门等一系列方法,让小区仿佛变成了“立体四合院”,邻里之间的关系,就像过去的老街坊一样火热。

小区儿童游乐区焕新

家住牡丹园小区的周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波寒潮来之前,孩子天天都得下楼玩会儿。”可牡丹园已经是建成将近20年的老小区了,从周女士家往外望,楼下除了甬路就是停车位,有啥可玩的?

原来,距离周女士家单元门只有100来米,小区里的儿童游乐区是孩子们的最爱,场地整洁又漂亮,设施干净又安全,天气暖和的时候,还得排队呢。孩子一玩就是大半天儿,能结交不少好朋友。

然而,一年多前,这儿童游乐区却称得上是小区家长们的“心病”。由于设施年久失修,多处严重破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家长们根本不敢让孩子靠近,“可孩子不懂这些啊,不让玩就哭闹,我也跟着心疼。”周女士说,社区曾先后两次协调修缮事宜,但均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中止。

转机发生在“邻家邻”基层治理工作法落地后。通运街道党工委和牡丹园社区联合组织召开了议事协商会,邀请通州区住建委相关部门、街道相关科室、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专业社会组织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有事好商量,遇事来协商”,各方达成了共识:小区儿童游乐设施由开发商管理、物业维修;申请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解决儿童游乐设施地胶经费;使用小区公共维修基金进行儿童游乐设施更换。

61家单位参与社区治理

“这几年,辖区居民和社区、物业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可即便是‘老街坊’,也难免因为一点琐事拌两句嘴。”通运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为有效化解居民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稳定,街道以基层治理品牌“邻家邻”为依托,成立了全环节多元化解中心,采取“专职律师+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专职调解员+社区民警+轮值法官+社区贤达+职能部门”的工作模式,打造矛盾纠纷“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提升再预防”闭环调解流程。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帮居民解决了牡丹园五楼房屋漏雨、紫荆雅园社区业主外墙体漏水等多件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居民李阿姨说,矛盾在家门口就给化解了,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记者了解到,通运街道还以党建为纽带,依托街道、社区两级党建工作协调共理委员会,调动了61家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多元治理。同时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推进完成网格党组织覆盖率100%,业委会、物管会、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100%……多元力量在同一个纽带串联下,融入基层建设,顺利解决诸多“难事”“急事”。

630余个楼门都有楼门长

凝聚起多元力量的同时,“邻家邻”基层治理工作法也更加注重发挥居民自治效应,打造“楼门共同体”,让“立体四合院”的居民们亲如一家。

走进紫荆雅园社区16号楼251单元,一面“党建引领风采墙”格外醒目,张贴在此的居民志愿活动照片展现出和谐的邻里风采,一旁的图书角,更是给楼道增添了文化气息。“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251单元楼门长周治国说,楼门“面子”的焕新离不开“里子”的支持,居民们共同摸索出了一套“三加三减”《文明管理公约》:增加邻里出行便利,增加邻里之间友谊,增加志愿服务人数;减少楼内安全隐患,减少邻里之间矛盾,减少负面信息传播。

通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楼门是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最小单元”,街道已探索建设楼门共同体“1+6”模式,即打造一支高素质楼门长队伍和共同空间、共同协商、共同活动、共同故事、共同文化、共同情感六个“共同”。组建楼门长委员会,成立楼门长党支部,在630余个楼门实现楼门长全覆盖,各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市民客厅”和“邻家邻”协商议事厅、“拉家常”议事会征求居民意见,对每栋楼门进行特色定位,并根据楼门文化梳理楼道公约,形成“一社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