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21期 >2023-12-14编印

昔日软弱涣散村今获群众满分评价
第一书记带头打拼,张庄村变样儿了
刊发日期:2023-12-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

张庄村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展示乡风乡韵。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强

在今年的主题教育中,通州区把群众评价作为检验基层工作成效的硬指标,请老百姓给社区、村“两委”干部打分。让不少人惊讶的是,刚刚摘掉市级软弱涣散村“帽子”没多久的漷县镇张庄村,竟然在这次群众测评中获得了满分。

“这两年,村里变化挺大的,干部们不容易。”打分的群众代表有一说一。变化到底能有多大?近日,记者来到张庄村实地探访,发现今年村里新完工3个项目,串起了一条市级软弱涣散村的“蝶变之路”。

文化广场让村里热闹起来

73岁的蔡凤兰家住张庄村中心位置,门口就是村里今年新建成的敬老文化广场。广场面积不大,占地只有4亩,可绿化、步道、健身器、滑梯、宣传栏都齐全,“家门口这么漂亮,村里人都羡慕着呢!”老人说话间,几位小孩欢笑着跑向滑梯,“到了晚上,大伙儿都来遛弯,可热闹了。”

然而,以前要是提到家门口的景色,蔡凤兰可高兴不起来,“过去十多年,这儿一直杂草丛生,哪有人气儿啊?”记者了解到,这块地本来归村集体所有,早年间被周边村民占有,长期撂荒,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又碍于情面,一直没有拿出解决办法。

“第一书记办法多、资源多。”2021年底,市委办公厅干部傅程豪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他把这块地的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跟着村“两委”班子一起入户走访、协商,终于从村民手里收回了地块。考虑到张庄村老龄化程度高,傅程豪又成功争取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支持,荒地变身为“乐龄陪伴工程”在京第一个敬老文化广场。

闲置库房变身龙灯博物馆

新建个小广场,这事儿听起来不稀奇。可要说村里有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大部分展品都是村民自发捐赠,估计不少人都会感兴趣。距离敬老文化广场几百米,张庄村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也于今年落成。

穿过传统木色的大门,这座小而精的博物馆展现眼前,抬头瞧,两条各长18米的“巨龙”高挂房顶;再细看展柜里,是清代龙灯会文契、民国龙灯对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龙灯照片……一旁的书架上,还有抱枕、手工、鼠标垫等运河龙灯文创产品。很难想象,一年前,这个空间里堆放的都是杂物。

张庄村是北京市首批44个传统村落之一,村里的“运河龙灯会”早在2005年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傅程豪驻村后发现,这块“金字招牌”有点名不副实了——人员老龄化、道具老化自不必说,最关键的是,大伙儿对于传承发展龙灯没什么思路,两条各长18米的“巨龙”就堆在杂物间蒙尘,让人看了心疼。

“文化振兴,咱们需要一个吸引人的载体,得有个展示空间。相比于村史馆,我建议提高站位,直接建个博物馆。”傅程豪在“两委”班子会上组织召开了十余次传统文化专题学习,统一思想后,张庄村决定改造闲置多年的库房建设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不仅吸引了众多对龙灯文化感兴趣的市民来此打卡,也为村里留下了“美丽乡愁”,彰显着不一样的乡风乡韵。

上万人参访科普教育基地

大运河畔的张庄村,周围有不少平原造林地块。这些绿色空间,除了给百姓带来一定的土地流转金外,就没有其他额外的经济效益了吗?张庄村北,今年5月建成开放的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很好地回答了这个疑问。

基地坐落在张庄地块上,由镇集体林场投资打造,占地235亩,分成森林水文、森林动物、森林土壤、森林植被4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里有3类科普教育课程,分别面向小学1至3年级、4至6年级和初中生。每名学生都会领到包含教学材料、手工材料、实践材料在内的实体课包,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课程。比如在参与野外净水的“自救”行动时,学生可以拿出不同粒径石英砂进行过滤实验,从而理解净水原理。

基地开放后,除了学生,还有不少基层工作者专程来参观、学习。“我们的经验是,引进‘外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相比于林下养鸡、种蘑菇,有了这些课程,我们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也探索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傅程豪说,基地运营、教材编写现在都已经委托给了专业的第三方团队,由他们对接学校,市场相当广阔,半年多时间,已经接待了亲子、研学、团建等活动100余场,累计人数近万人。

两年时间过得很快,傅程豪马上就要结束第一书记任期返回原单位了。“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做事,就一定会得到信任,也一定能把事干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