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11期 >2023-11-30编印

北京明年施行《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设计标准》
交通枢纽周边各功能空间“无感”过度
刊发日期:2023-11-3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从交通站出来可直达商场、办公楼,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公园绿地公共空间,轨道交通一体化将给居民生活带来更舒适和便捷的生活。如何规范化推动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北京发布的《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设计标准》给出了答案。该《标准》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填补国内空白。

站城一体化工程,就是以轨道交通车站、城市民航值机厅、市域公交车站、省际公交车站等交通功能设施为核心,与其他城市功能设施合建且空间融合的建设工程。《标准》提出,站点地下空间应鼓励多元复合发展,适度发展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支撑与审批依据。具体来说,《标准》以推动站城融合发展为目标,在设计层面,重点解决“站”和“城”在用地的公共区域、建筑的融合部分缺乏标准以及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审批层面,集中破解人防、绿化等一体化工程缺乏审批依据的问题。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说,站城一体化工程常因为建设和运营主体不同,导致空间割裂感强、设施建设重复、公共空间融合度不佳等问题。《标准》细化了空间、交通、市政设施、配套设施、景观五个维度的规划设计要求,来推动公共空间融合共享。比如,《标准》提出,站点地下空间应鼓励多元复合发展,优先发展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等,适度发展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等,不应发展住宅、污染环境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厂房、敬老院、托幼园所、学校教学区;在地上空间资源紧俏区域,可根据情况少量建设高品质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设施。

在建筑层面,《标准》提出,当站城一体化工程建筑规模较大时,宜在用地内适宜的位置设置一定面积的地面集散场地,既可供防灾时人员的集散滞留及救援使用,又可供平时的交通客流集散,还可供城市客流休憩停留。集散地面积可按远期的最高聚集人数计算,人均面积不宜小于0.33平方米。在交通设计上,《标准》提出,站城一体化工程设计中应创造条件,采取地面、地下和空中等多样化形式,尽量增加一体化衔接出入口的数量,与周边建筑和公共空间应接尽接。

在绿化方面,提出“上盖绿化占比”概念,优化上盖绿化面积计算方法,鼓励一体化工程采取多方式立体绿化增加绿量,提升整体绿化效果。结合双碳目标以及韧性城市、绿色建筑等要求,《标准》还设定了站城一体化工程设计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内容,包括防护设计、噪声与振动控制、防洪涝等,维护运营安全、提升工程韧性。

针对站城一体化工程融合区域功能复合度高,适用的标准规范不统一,设计、审批过程中产生的争议较多等问题,《标准》明确了公共空间、城市通廊等功能融合区域的建筑空间尺度、共构结构的荷载标准等,为此类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审批提供了依据。“《标准》统一融合区域的指标标准和设计参数,将打破物理界面,让工程全范围有标可依。”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