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760期 >2023-09-14编印

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为市民“充电”
刊发日期:2023-09-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8.jpg

智能文化空间24小时开放,满足不同读者的时间需求。

本报讯(记者 王倚剑)阅读空间宽敞舒适,自助借阅方便快捷,非遗植入增添文化韵味……目前通州区已设置18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成为居民常去“充电”的文化“驿站”。今年,还将新建5处智能文化空间,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地图”。

推开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车站路站的大门,这里没有管理员的身影,但环境素雅舒适。室内设计简约明亮,非遗展示区里北京绢人、毛猴等工艺品精巧细致,丰富书籍涵盖设计、艺术、军事、文学、少儿等种类,无论老少都能找到爱读的内容。而且智能文化空间24小时开放,自助还取书,能满足不同读者的时间需求。

记者从区文旅局了解到,为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副中心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根据规划补充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利用文化广场、公共服务大厅、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遗址公园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区已建立起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为分馆,村和社区综合文化室为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服务体系。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建设是通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方特色,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促进意义。

简单来说,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不是图书馆、文化馆,却具备其主要文化功能,同时承载非遗展示、文化活动、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属性。该设施场地小、功能多、“轻量化”,是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0年陆续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已为读者办证3500余张,外借图书13万余册次,各处空间到馆量总计18万余人次。同时,利用空间举办非遗体验、民俗手工、亲子阅读、书法绘画等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参与群众6万余人次。

小空间浓缩高科技,智能文化空间能够实现24小时安全开放,智能高科技帮了不少忙。该空间搭载自动控制、人脸识别等技术,安全又高效。此外,不同点位设置的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还书箱、图书消毒柜、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公共文化展示屏、朗读亭等设施,为读者提供流畅的基本服务。门禁、图书防盗门、远程监控、紧急呼叫系统等更维护了环境安全。

目前,全区已有18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分别为宋庄小堡站、车站路站、张家湾设计小镇站、泰禾时代站、珠江东都国际站、含英园二区站、含英园五区站、公庄社区站、富力金禧站、京铁潞园站、缇香郡站、怡然世家站、张家湾公园站、朗清园南区站、爱琴海购物中心站、大耕垡村站、瑞都国际站、百合湾站,均处于正常开放运行状态,覆盖区域包含公园、商超、社区等。今年新建的5处智能文化空间将走进文创园区,并首次入驻部队,进一步扩大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