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753期 >2023-09-05编印

“机器人工友团” 工地“最强大脑”
智能科技助副中心建设“千年之城”
刊发日期:2023-09-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X-MEN”机器具有AI质检功能,能够通过设定路线在施工现场自动巡航。

本报记者 曲经纬

“手可摘星辰”的空中造楼机,替代人工的工地巡检机器人,还有应用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和环球主题公园的工地“最强大脑”……超多建筑领域智能科技亮相本届服贸会首钢园12号馆。这些推动建筑行业智能化的科技产品,满足了观众对“未来之城”的种种想象和期待。

“机器人工友团”亮相

能给建筑“把脉问诊”,能在各类施工现场“巡检监督”,能往返复杂地形运输、装卸材料,能安装各类机电管线,4款“中建一局智造”建筑机器人在展厅中穿梭忙碌。

一台蓝白相间的“小可爱”沿着墙体行进,两只“眼睛”不停转动,扫描到“裂缝、线盒堵塞”等墙体不良状况时,它能自动判断出现问题种类、体量和位置等信息,并同步记录在后台。这是中建一局自主研发的“X-MEN”机器人,它具有AI质检功能,通过设定路线在施工现场自动巡航,自动识别并记录质量问题,为建筑“把脉问诊”。

这款机器人已成功应用在京津冀重大协同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中。这项超级工程是中心城区至城市副中心市郊列车的重要车站,集合了京唐铁路、京滨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未来M6线、M101线、平谷线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在此交会。“副中心项目引入了X-MEN机器人,把模型、图纸原位置、等比例地投射到施工现场,精度达毫米级,实现施工前交底指导、施工中比对检查、施工后隐蔽复现。”中建一局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于艺林说。

正聊着,一台外形酷似猎狗的四足监测机器人“哒哒哒哒”向记者走来。第二次参加服贸会的它全新升级,不再只是背着有害气体监测仪代替人力深入到复杂危险或者狭小的空间进行空气环境监测与基本检查。据介绍,升级的四足监测机器人搭载现场小型移动平台,可为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制定设计传感器系统和地图数据系统,快速生成机器人自动巡检工作服务方案,将建筑工地的“3D地图”装进大脑,完成指定路线自动AI巡视、远程旁站监控、环境监控录像、异常行为监测和现场事件智能化分析等工作,突破项目现场恶劣环境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项目巡检效率。

施工中,“X-MEN”机器人担任工地“医师”,四足监测机器人为“保安”,智能搬运机器人为“司机”,建筑机电管线安装机器人为“电工”。这些新老面孔组成的“机器人工友团”带给参观者新奇体验的同时,也真正意义上辅助和替代了建筑工人“危、繁、脏、重”的施工作业。

工地“最强大脑”显威

中建二局展区也随处是花样繁多的模型机器人和智能设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建机械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模型吸引大批观众围观。它将古诗中的场景具象为现实,将各种单一功能的建筑机械通过高度集成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大型机械装备,在施工现场化身一座“可移动的造楼梦工厂”。智能建造机搭载的多层平台还可以集成各种建造机器人,比如AGV、3D打印布料机、悬挂机械臂抓取机器人、测量定位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实现模块化建造,目前已应用在房建、基础设施、能源建造等工程中。

“没想到现在的建造技术这么先进了,真是大开眼界。”不少市民在中建二局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智慧平台前驻足围观,3D扫描技术、复杂的BIM建模等科技让人眼花缭乱。“在钢结构施工中,每个构件从制作、运输到安装,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该项技术就应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C08项目主体结构施工中。”中建二局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城市副中心C08项目位于行政办公区,用钢量约1.5万吨,焊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但场地狭小,工期紧张,给施工带来了不小挑战。为确保施工进度,项目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贯穿建设全过程,依托该平台,项目方可以对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全过程进行精准把控,比如通过二维码技术实时动态查看构件状态,自动生成的生产状态图表可精准显示项目建设进度,指导实际安装施工。

不仅如此,作为工地“最强大脑”,该平台系统性集成了BIM、互联网、物联网、装配式建筑等技术,使设计、制造、运输、安装各业务环节数据产生关联,项目管理全过程可随时进行数据分析,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的需要,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

记者了解到,这项智能建造技术也在北京环球度假区、东安湖体育公园、西安丝路会展中心、南京江北市民中心等数十项重点项目上成功应用,缔造了一个个城市级标杆建筑。

“北斗系统”破题

服贸会期间,中建一局还一口气发布了包括世界首创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第三代)和行业首创超长距离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等六款基于北斗系统的新产品,为全球建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介绍,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高等性能,600米高度建筑平面误差2毫米,高程测距精度达到十五万分之一,可为千米超高层“摩天大楼”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限于“高度”,北斗还应用在“长度”上。超长距离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可解决超长基线受电离层、对流层等大气误差和多路径影响严重的问题。“中建一局第一套桥梁施工引导系统具有多种复杂条件下高精度定位算法,依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桥梁施工期间24小时不间断提供平面位置,高程数据引导两侧桥梁沿着理论中线,也就是位置和高程纠偏合龙。”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建一局测绘专家张胜良说。

在测绘领域,基于北斗的无人机智能测量装备也能大显身手,可解决施工测量放样在复杂野外环境下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自主放样误差半径控制在5厘米内,大大提高野外测绘精度。

中建一局还在本次服贸会上发布了三款即将投入使用的基于北斗系统的系列产品,如北斗时空智能终端、北斗星地一体无网测量接收机、桥梁施工北斗测量引导系统,回应了本次服贸会工程建设展科技赋能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中建一局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郭海山表示,城市副中心正在向着一座千年之城的目标迈进,保持每年千亿投资规模,正是各类建筑的“秀”场,中建一局深度参与副中心建设,必将最先进的科技赋能应用于这座“窗口城市”,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