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746期 >2023-08-25编印

医者仁心
刊发日期:2023-08-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实习记者 池  阳

“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随着市级、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陆续落户,城市副中心的医疗卫生水平正朝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目标努力迈进。大量杰出医疗工作者兢兢业业奋战一线,他们是行业的“尖峰”,是患儿的“嘴巴”,是患者的“家人”,是中医文化的传承人和推广人。医者仁心的他们,是百姓健康的守护人。

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尤红

刻苦钻研 坚守初心

尤红是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肝病中心主任医师。作为中国临床多中心之一的负责人,尤红组织建立了我国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长期随访队列,在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方面,首次提出了乙肝纤维化的两种不同临床模式及对肝纤维化长期预后的影响。她牵头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逆转乙肝纤维化肝硬化及阻断疾病进展的优化治疗”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项目。

从医二十多年来,尤红一直坚守初心,在肝病领域勤奋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2003年,尤红放弃国外丰厚的物质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国,一心扑在医学基础和临床科研上,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在2004年美国肝病年会上,她提交的论文获得大会主席奖;2007年,在亚太地区肝病年会中获得中国唯一的青年研究者奖,2008年再次获奖;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她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撰写人之一,参与编写了全国七年制医学英语教材“病毒性肝炎”。

尤红临床科研能力突出,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作风严谨,工作有热情,思维敏捷,刻苦钻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肝脏疾病方向,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她带领团队共获得国家级和部级课题40余项,总资助金额数千万元,发表中英文论文380余篇,培育出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

刻苦钻研,坚守初心,是专业坚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是她的工作态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尤红外派担任奥林匹克青年营医疗队经理工作。她带领团队24小时驻扎在青年营地40余天,圆满完成了医疗保障任务。

2022年11月,尤红临危受命,带领60名医护人员前往北京市第三个市级新冠定点医院开展工作。6天完成了组建方舱实验室、临时药品库搭建、设备安装、信息系统上线、医保系统对接、三区两通道改造、医疗流程梳理等重要工作。两天内完成全面培训、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和全流程演练,迅速开放100张床位。

她先后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称号、人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担任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兼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组长、国际肝脏病理Laennec组织成员等多个职务。

此外,尤红还在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医院学科建设,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充分发潜,推动了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卢旭

4-卢旭.jpg

全力呵护好每一个孩子

从一名医生成长为学科团队的带头人,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卢旭对于儿科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我们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呵护好每一个孩子,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今年是卢旭从事儿科的第24个年头。儿科常常被叫作“哑科”,因为年龄小,许多患儿常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而一些家长提供的线索也少得可怜。因此儿科的每一次诊疗,都格外考验着医生的判断力和专业功底。

一次,儿科病房收治了一名因发热、抽搐、精神差入院的5岁患儿,当时,家长对于入院还存在些抵触心理,认为孩子病情不重。卢旭第一时间为孩子做了全面检查,发现孩子已经陷入轻中度昏迷状态。“不排除坏死性脑病!”卢旭立即安排“绿色通道”进行检查,果然诊断明确。“急性坏死性脑病继发于病毒感染,是一种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看到孩子转危为安,家长感动得声泪俱下。

多年的儿科临床工作,让卢旭在危重症识别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功挽救更多患儿。她被推举为北京医师协会重症专科医师分会理事,被授予首届“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对于患儿的病情,卢旭总要细微诊查。有一次,儿科急诊接诊了一名腹痛患儿,疼得脸色和口唇苍白、全身流汗,急诊医生赶紧呼叫卢旭前来会诊。卢旭发现患儿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不住地呻吟,听诊肺中有明显的哮鸣音,果断判断是因为喘息引起的腹痛,立刻给予连续雾化、止喘治疗。后来,患儿持续在哮喘门诊随访管理,预后良好。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卢旭更感责任重大,对儿科工作也愈发热爱。“儿科医生的责任不只是治愈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同样重要。治疗儿童的疾病和抚慰家长的焦虑,这两件事需要同时进行。”

为了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专业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儿童,卢旭带领儿科组建了儿童呼吸专业团队、变态反应团队、儿童心脏病专业团队,成立了儿童哮喘、小儿食物过敏、内分泌生长发育、性早熟等亚学科专业门诊。使诊疗范围更加完全,诊疗技术更加细化精准。通州妇幼现为全国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示范化中心。

此外,卢旭带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积极进行医学科普传播,“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

新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主治医生王达

4-王达.jpg

在治疗中陪伴守望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浮肿下去了吧?”病房里,新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主治医生王达正询问病床上的患者。他和患者早已熟络,交谈的气氛一点不像医生和患者。31岁、高高瘦瘦、开朗乐观的王达站在床边,如同回家路上聊两句家常的老邻居。

“血液透析是一种替代治疗。它没法做到我们通常讲的治愈,而是一种代替肾脏功能的长期治疗方式。当病人的肾脏没法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时,就需要通过透析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水分。”说到血液透析,王达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今年是王达从事医务工作的第8年,也是新华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建立的第二年,在走到如今之前,他曾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海淀医院进修血液透析、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管通路等相关专业。

血液透析治疗的特点让患者需要与医院长期保持依附关系,也让王达对自己的每一位病人都格外熟悉。不过在治疗的开始阶段,王达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患者对年轻医生能力的顾虑,以及因为不了解血液透析,对治疗感到恐惧和抗拒。面对患者的质疑,王达说:“在开始治疗之前,我会尽量把透析的原理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和他们讲清楚,消除顾虑。等透析的结果开始显现,患者就会主动配合了。”有了疗效,患者也渐渐将年轻医生当成了朋友。

血液透析通常作为终末期肾病的维持治疗方式,只有少数患者有机会通过肾移植等方式摆脱透析,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即使接受透析,也要有饮水和进食上的限制,有些患者会觉得这种治疗没有尽头,容易消极。王达说:“对这些患者,首先要尽量延长寿命,然后我会鼓励他们享受生活,其实如果能预约好医院进行透析,出去旅游也没什么不行。对抗慢性病,心态很重要。”

与其他处理可治愈疾病的科室相比,血液透析科的氛围似乎略有不同,这里更多的是医生和护士对患者状况的询问和一句句家常。“作为内科医生,我们可能无法从患者的痊愈中得到成就感,但对我来说,能让患者好受一些,看着他们正常地生活,这就很好了。”

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景海慧

4-景海慧.jpg

患者认可的“小中医”

年轻的面庞,纤细的身形,在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扎着头发的中医科主治医师景海慧走入病房。

“您按时吃药了吗?感觉怎么样?”今年,景海慧响应中医入病房的号召,全面负责病房的日常中医诊疗。最开始,患者们难免怀疑这位“小中医”够不够专业,能不能负责,但随着景海慧一丝不苟地工作,对每位病人的病情进行梳理,系统查看病人医嘱,安排病人检验、检查等,疑问渐渐消失了。患者会因为她的询问而感到安心,家属也放心把家人交由她负责。

工作中的景海慧兢兢业业,不论是在病房还是在门诊,她都对每一位患者倾注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用爱心和专业能力服务病人。今年是景海慧入职的第2年,两年间她没有出现过一次患者投诉、医疗差错或服务事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别看年龄小,但29岁的景海慧不仅望闻问切的本领扎实,还掌握着一手针灸的技能。早在研究生期间,景海慧就已经熟练掌握舌三针,结合咽后壁放血疗法,在治疗患者言语不利和吞咽障碍方面颇具成效。同时,她还能够使用“醒脑开窍针法”和“调神通络针法”,对中风后遗症进行康复治疗。

精通各种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也让她在诊疗时更加心中有数,比如熟练采用中医汤药制剂西医外部治疗法,在治疗面瘫、面肌痉挛、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疼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海浩渺,学无止境,现在年轻的景海慧还在不断学习,这段时间她就通过参与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尝试将诊疗技术运用到日常糖尿病患者的诊疗中,缓解患者的痛苦与不适。

景海慧在医生之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牛堡屯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文化体验场馆的运营管理。在这里,她定期宣传中医健康养生知识,弘扬中医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理解中医原理,还加入现场体验,增强人们对中医的直接感受。

作为“薪火相传-北京市名中医身边工程项目”的项目继承人,景海慧期待能学到更多,将中医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