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724期 >2023-07-26编印

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群众投票通道开启
城市副中心三项目入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群众投票
刊发日期:2023-07-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

天赐良园三期“共享小岛”花草葳蕤、鸟虫欢闹。(资料图)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记者 李若晨

以小空间规划改造推动城市肌理大更新,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如期开展,49项提名项目进入专家复评和群众投票环节,城市副中心永顺镇“共享小岛”、玉桥南里小区综合整治、“城市绿心”片区更新改造三个项目从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网络投票环节,投票截至7月28日。

城市副中心三项目“冲顶”城市更新示范

天赐良园三期是城市副中心永顺镇的一个居民小区,社区、热心居民和志愿者们自发对小区内的花园小岛开展营造活动,但因缺乏技术指导,暴露出品质不高、水道堵塞等问题。2020年开始,副中心05组团责任双师团队历时12个月全程“陪伴”,挖掘各色“乐”趣,探索打造副中心首个社区自更新的示范基地。公众参与是其最大亮点,大伙儿你出点子我出力,荒芜多年的空地变作如今花草葳蕤、鸟虫欢闹的“共享小岛”。

对于楼龄30年的老旧小区,楼体破损、设施故障、物业管理主体缺乏长年困扰小区居民。玉桥南里小区综合整治工程(EPC)似乎给这一类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解决方案”,该项目也是在北京成功缔造“劲松模式”的愿景集团又一力作。老旧小区“三分建、七分管”,项目依托市区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开展“基础类”整治内容,比如节能改造、屋面平改坡,拆除违建、补建绿化、完善照明、安装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改造等。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参与“自选类+特色类”改造建设与运营,并提供物业服务。改造后的小区时尚现代,把“民生清单”变为百姓的“幸福清单”,让“愿景”变为“院景”。

作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点,“城市绿心”片区曾是东方化工厂、外围老旧厂房和三个村庄所在地,是典型的城乡结合老旧风貌。随着通州升级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工厂”变成了“大公园”:在科学审慎污染修复的基础上构建大尺度生态本底,遵循遗迹延续文脉复建运河故道景观,匹配公园需求植入公服、文化、体育、休闲功能,东亚铝业、东光实业、造纸七厂变为体育馆、酒店和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植入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市级文化设施和市级体育设施即将亮相……这个市民活力中心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和彰显东方智慧的典范。

全市49个项目进入专家复议和投票环节

“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与北京城市更新联盟联合举办。活动旨在宣传解读北京城市更新政策措施、发挥典型项目案例的品牌带动效应,评选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形成活力空间、改善民生福祉、体现多元主体参与,在北京乃至全国具有示范领先效应的项目,打造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本次评选采用“自主报名、群众投票、专家评荐、综合审定”的方式。活动报名阶段共收到来自全市100余家单位推荐或申报的150余个项目,现专家初评工作已经结束。来自城市更新相关领域的30余位专家参与初评工作,共评选出49项提名项目进入专家复评和群众投票环节,主要涉及居住类、产业类、公共设施类、公共空间、区域综合等更新类别。

市民可微信搜索“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投票”,进入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扫二维码参与投票。

首届16个“最佳实践”项目获表彰

在去年的首届评选活动中,共有16个“最佳实践”项目和18个“优秀案例”项目,从北京市100多家单位申报的21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受到表彰。其中,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城市更新实践项目、中仓街道北小园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获评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北人厂(南区)老旧厂房改造提升项目获评“优秀案例”。

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申报项目超过80%位于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地区。入选项目主要聚焦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功能建设、民生改善、创新商业模式,更加突出街区统筹、注重城市设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更新和公众多元参与,探索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