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716期 >2023-07-14编印

超百支大学生实践团走进北京和雄安新区等多地
刊发日期:2023-07-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五年前的7月,北京建筑大学“记得住乡愁”实践团深入雄安新区三县大街小巷、田野村舍,对几千项乡愁遗产进行登记造册、现状评估,高标准完成了《雄安新区乡愁遗产白皮书》,让乡愁遗产纳入新区建设。五年后的7月,北建大师生再次出发,将为雄安新区“三校一院”项目,周边道路进行导识设计、启动区绿化景观设计和城市环境氛围提升设计。

把“大思政课”上到城市更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城乡建设贡献青年力量。北京建筑大学2023年“人民城市”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启动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约仪式日前在大兴校区举行,119支大学生实践团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中轴线保护与弘扬、“人民之城”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探索、背街小巷品质提升与老城改造与更新等十大方向,赴北京、雄安新区等多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把理论高地变成实践阵地,贡献青年力量。仪式上,北建大与24家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北京建筑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出台,方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涵盖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等6个方面21项具体举措,并配套推出任务分解表,囊括19项重点任务。此次暑期实践就是北建大“大思政课”的一大亮点。

今年,北建大将通州区、密云区、门头沟区等地作为“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开展区,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北建大工业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王皓婷就是通州的孩子,今年作为队长,她将带领实践团前往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三大建筑”开展调研。“初步想法是围绕智能步道、应急信息和人因工程展开调研,其中,人因工程正是我们这学期的课程。”王皓婷说。团队7人将结合自身专业所学和公园发展所需,围绕智能建造、城市更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

“本次活动希望引领师生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市情的过程中强信念、敢担当,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与行业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作贡献、长才干,在走近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增感情、育情怀。”北建大党委书记李军锋说。学校以区域化团建为依托,推动校地对接、校社协同、校企联动,与北京规划展览馆、京诚集团等24家单位签约,引导学生在首都城市更新、副中心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智能建造、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北建大青年力量。

提到再次前往雄安,北建大设计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李泽晨用八个字概括心情:“妙不可言,心向往之。”带队老师成慧祯说:“我们有幸参与标志性疏解项目‘三校一院’,机遇千载难逢,能让青年的青春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连。而雄安这片热土也激发了青年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成就,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悉,“人民城市”大思政课暑期实践计划7到10月开展,11月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