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658期 >2023-04-21编印

城市副中心站04标段部分已完成桩基施工
预计6月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
刊发日期:2023-04-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2.jpg

工人正在操作基坑实时监测机器人系统。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刘薇)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日前,由北京建工城乡集团承建的04标段部分已完成全部桩基施工,预计6月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腹地,北运河与运潮减河之间,地下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包括站房核心区、接驳区、咽喉区三部分,以交通枢纽功能为主,兼有商务服务、综合服务等功能,是亚洲最大TOD项目,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4标段项目经理王昭介绍,04标段部分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副中心站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作为商务服务、车站换乘空间使用。

“05B基坑桩基施工共涉及抗压桩、抗拔桩两种。由于该基坑距离大运河不足200米,地下水丰富,为防止主体结构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发生上浮情况,抗拔桩除采用常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外,项目部还在北京市首批应用了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工艺。”项目总工窦长超说,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是一项新的工艺技术,在以前的桩基础和围护桩施工中,建设团队从没遇到过。

尽管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但挑战新技术还是让窦长超和团队兴奋不已。拿到设计图纸后,技术创新团队反复研究,从缓粘结预应力的规格、尺寸、组数布置,到进场试验的复试项目、试验周期确定,积极与设计单位协调沟通,明确各项数据信息,深化图纸设计,确保新的工艺技术在施工中发挥作用。“目前我们已完成全部564根桩基施工,并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应用到抗拔桩中,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单桩抗拔承载力可提高约10%,钢筋用量节省了40%,施工效率提升25%。”窦长超对6月完成全部地连墙冠梁、土方开挖及锚索施工任务充满了信心。

在基坑西南角围栏内,工人正目不转睛地操作着显示屏。走近一问才知道,这是目前行业领先的基坑实时监测机器人系统,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发现变形监测数据异常,便可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到管理人员终端,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窦长超告诉记者,05B基坑东北侧临近既有地铁6号线,地连墙结构与6号线盾构区间水平距离仅为13.1米。施工中既要保证地铁6号线的正常运行,也要保证项目建设不间断且安全平稳有序开展。因此,项目部特别引进了基坑实时监测机器人系统,能通过定时扫描设置在基坑四周的32个棱镜观察点,从而监控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等数据变化,不仅测量精度从原来人工测量的1毫米提升到0.1毫米,而且测量频次从人工两天一测提升到每10秒测量1次,彻底实现实时监测。同时,该机器人还可以随时上传监测数据,并生成统计数据曲线,为项目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了巨大数据支撑,大幅缩减了施工组织时间。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成为唯一连接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连接京津冀和城市中心区的换乘枢纽,有效提升副中心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现代化交通支撑,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效治理“大城市病”探索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