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城韵总第658期 >2023-04-21编印

缂丝风华 惊艳千年
刊发日期:2023-04-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记者 王倚剑 

4-5.png

缂丝金地牡丹团凤复制品

4-4.png

缂丝孔雀纹团片复制品

4-1.png

嘉庆年间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复制品

4-6.jpg

复刻缂丝作品《三世佛六菩萨宝相》

今年2月,一件以毛主席亲笔书写的《西江月·井冈山》书法作品为题材的巨幅缂丝艺术品修复完成,经过清理、织补、加固,重新挂回了毛主席纪念堂西厅东墙。而承接此次修复任务的人员有一部分就来自于宋庄镇的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品,缂织技艺最早发现于距今3800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到了宋代则公认达到巅峰水平,精细程度无与伦比,明清时期则被皇家垄断,成为宫廷专属技艺,更加奢华。2009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缂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锦的织法通常为“通经通纬”,一个梭子甩到头,而缂丝则采用“通经断纬”法,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正是这样灵活的手法,让缂丝能够自由变换色彩,织出许许多多图案复杂的织品。缂丝艺人们一梭一拨,以梭代笔,“金丝银缕”织出万千世界。在位于艺术聚集地宋庄的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可零距离“触摸”这项“拂梭千年”的非遗瑰宝。

1比1复刻的明代永乐年间的宫廷宗教画《三世佛六菩萨宝相》绢画,堪称“镇馆之宝”,陈列在馆内三层北墙。画中,装饰繁缛精细、衣纹飘逸流畅、色彩富丽沉稳,正反两面完全相同,摸起来也没有任何厚度,乍一看像是一幅画,仔细看则会发现它的精细。

仔细端详,佛像的眉眼、衣服的褶皱、花瓣的渐变、佛光边缘,都以不同颜色的丝线相互交织、咬合,形成多变灵动的图案,可谓精妙绝伦。“所有色块都是断开单独织就的,有的细节两三毫米就要换线,整幅画要用数千种不同色彩的纬线,讲究一气呵成,不能出错,精细程度可想而知。”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馆长倪东侃说,“人物类题材是所有缂丝作品中最难的,尤其是眼角眉梢,0.1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有。” 

缂丝工艺包含十几种织法,这幅作品就用到了“结”“勾”“掼”“长短戗”“包心戗”等技法,还有“合花线”法,即将不同颜色的纬线分股扭合为一根,形成自然渐变的效果。独特工艺决定了缂丝工期漫长,眼前这幅长2.6米,高2.8米的作品,就由三位非遗传承人精心制作了4年多才得以完成。

除了书画作品,艺术馆还复制了许多服饰类文物,其中就有一件嘉庆年间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复制品。

这件复制的是清宫旧藏,原件现藏于故宫,复制品身长141.5厘米,两袖通长174厘米,周身饰灯笼纹,每团灯笼织“海屋添筹”纹,两旁为谷穗纹。下摆为海水江崖纹,间饰竹、石、灵芝、水仙、万寿菊、牡丹、月季、蝙蝠和杂宝等图案,寓意“灵仙祝寿”。

将镜头拉近,灯笼纹中的仙鹤小而精致。再凑近些,腿部仅用两股丝线勾勒,爪缝间还戗入了金线填充,足见细节毫不马虎。“这件棉褂虽然采用了平缂、长短戗、木梳戗、搭梭、掼缂、构缂等技法,但与乾隆时期的缂丝织物相比仍略显粗糙。”倪东侃说。尽管如此,这件作品仍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复制完成。

如此费工,机器人能否代为操作?倪东侃说,缂丝作品体现着制作者的独特审美和艺术造诣,从古至今都被视为珍贵艺术品,价格甚至超过原作。即便是复刻名画、名作,但每幅作品也都是再创作的过程。比如同样表达渐变,要用哪种技法、配色,需要边做边思考,颜色加上技法有成千上万种搭配,如此精巧的手工加上创作思考,对机器人来说“超纲”了。

缂丝虽然并非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北京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与“通州”有着更有意思的渊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一条大运河串联两地,明清两代北京宫廷织造府均有缂丝工匠,20世纪初,张謇就在“南通州”的南通大兴实业,创办女工传习所,就是从北京招募前清宫造办处的缂工们,才得以让缂丝技艺在南通传承下来。不可否认,北京一直是几百年来包含缂丝在内的中国顶级工艺、服装家居用品的设计研发中心,始终汇聚着一大批手艺精湛的传承人,在当今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倪东侃自己也是“运河北上”的一位创业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浙江来到北京,初期以为国营服装厂供应丝巾、领带等成品配饰为主业,渐渐开辟高端丝绸礼品市场,产品曾用于国务院及各大部委的活动礼品。2014年,借助参加宋庄艺术节的机会,他与宋庄结下了缘分。“初次来到宋庄发现,这里房租便宜、停车方便,方方面面都很不错。”加上不断聚集的艺术氛围,倪东侃很快就把工作室搬了过来。2016年艺术馆正式开馆,就此在宋庄扎下了根,以公司品牌“东韵”冠名,起名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

艺术馆团队从各地收集文物资料信息进行复制与研究,从青铜时代到明清,从国内各大博物馆到美国大都会和大英博物馆藏品,把古今中外代表性的缂丝作品都做了一次系统的考古研究,作品既有汉持矛武士缂毛织物、敦煌幡首、新疆阿期塔那出土带丝等,也有来自辽宁法库县叶茂台墓群出土文物辽代缂丝金衾局部。目前,约有40件缂丝作品正在首都图书馆展出,都是汉朝以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历代文物的缂丝复制品。

这些非遗宝贝如今还能带回家。艺术馆二层,陈列着各色“北京礼物”,一种是量产的现代工艺产品,如丝巾、领带,结合了诸多北京元素,如水立方、故宫、大运河等。另一种则是缂丝这样精细的纯手工精品。

艺术馆三层还有不少小型缂丝机,“跃跃欲试”的客人可以亲手制作杯垫、被套等,老师会将繁琐的纺织技艺步骤抽丝剥茧,细细讲解,让体验者亲手体会非遗的魅力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