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635期 >2023-03-20编印

瞄准种业“芯片”
城市副中心助力北京打造“种业之都”
刊发日期:2023-03-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保护种质资源,选育自主品种,赋能产业发展……春耕时节,城市副中心广阔大地上,育种人正开始新一年的忙碌,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里,育种企业瞄准农业“芯片”,全力推动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发展,高质量助力北京打造“种业之都”。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位于园区内的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科研人员们正在进行分子育种技术检测。“我们为育种家提供分子育种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平台研发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园区进一步优化提升分子育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在全国CSAL资质基础上,平台通过转基因检测扩项,成为国内设备较先进、装备较齐全的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正在为全国30个省市400余家单位提供服务。

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孵化高端科创资源,60余家院所高校和种业企业入驻,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首家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农业特色园区。

北京百幕田种苗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经过十年研发,已实现持续性、高效的育种运转模式。公司占地122亩,主要用于科研实验、新品种展示等。眼下,育种专家和工人们已开始新一年的忙碌。研发大棚和露天实验田里,绿油油的蔬菜覆盖了空阔的土地,技术人员正仔细观察蔬菜长势。“这些试种的作物既可用于选育自主品种,也可用于扩繁。”技术人员陈永豪介绍。

经过10余年培育,园区建立了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稳定保留了3万亩育种基地,建成8.2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通过平台应用服务,推动入园单位持续创新成果,帮助入园单位自主研发获得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11个、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136个,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证书33项;从园区育出的京科968推广超过1亿亩,京农科728超过2000万亩;京胡36、京春娃阻击了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种业的垄断冲击,京秋3号已成为秋白菜育种的标杆品种;种业卡脖子技术持续突破,获得专利成果33项,软件著作权21个,重大科学技术4项。

据悉,通过完善提升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转化平台,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目前,该园区在玉米、小麦、蔬菜作物常规新品种展示基地基础上,策划了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已完成基地建设招投标工作,将于今年建成。今后将为种业企业开展获得安全证书的生物育种回交转育提供场地,为生物育种监管部门、种业研发单位提供生物育种品种中试展示、推广示范服务,为“种业之都”建设提供城市副中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