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624期 >2023-03-07编印

绿色建造硬核科技助超级工程“拔节生长”
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副中心建设
刊发日期:2023-03-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吴晨.jpg

吴晨代表在北京市代表团小组会上发言。记者 戴冰摄

本报记者 赵鹏 曲经纬

在千年大运河畔的五河交汇处,崭新的城市副中心已拔地而起。面对城市副中心建设这一千年大计,全国人大代表,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建言,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副中心开发建设运营;加速绿色建造与5G、AI等硬核科技落地,让更多超级工程建设快速“拔节生长”;谋划外围产业与景区的联动,将大运河文化带对接机制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机制。

以社会资本助力副中心城市更新

副中心每年投资超千亿元,各种超级工程纷纷崛起。“副中心老城区总用地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占副中心总面积约38%,老城双修、存量工业用地改造等城市更新任务多。”吴晨说。

他建议采用多种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副中心开发建设运营中,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他认为,通过深化市场主体招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可完善落实招商工作“赛马”机制和“揭榜挂帅”机制,营造实干担当、比学赶超的良性招商氛围,提升招商项目对副中心投资拉动和产业发展的贡献水平。

对于老城区面积占比较大的副中心,吴晨认为应在政府宏观掌控下,以经营理念管理城市,在城市管理中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和效率最大化的运作,使城市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值和增值。

他还特别提出,副中心可以将经营城市的理念渗透到规划条件、土地出让、设计方案、开发建设、投产运营等城市开发的全过程之中,以城市综合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

推绿色建造硬核科技服务副中心

吴晨认为,目前在副中心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不少新技术、新工法值得大面积迅速推广。他解释,副中心是城市发展新区,具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和政策环境,首先要在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做表率。

他建议,结合副中心地热资源禀赋条件,大力开展浅层、中深层以及深层地热项目示范应用。同时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薄膜光伏、建筑光伏一体化示范项目。他还建议扩大多能协同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应用,推进能源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创新综合能源与节能服务模式,为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重点用户提供能源托管、节能改造、智能运维等服务。

5G、AI、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技术相继落地应用,让副中心等地的智慧建造日益普遍。吴晨表示,智慧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环节,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万物互联,更高效、高质量地在工地现场收集建造过程信息,再将建造阶段产生的实际数据与进度、成本计划在数字实体做关联,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实时对照,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副中心等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大运河谋划外围产业与景区联动

吴晨长期关注北京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他曾建议加强大运河重要节点建设,擦亮文化复兴金名片。目前,城市副中心正在打造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吴晨认为,要谋划好外围产业与景区之间的联动。

作为“城市复兴”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吴晨曾主持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的概念城市设计。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处1400余年不变的地标见证了大运河和漕运的兴衰。在“城市复兴”理念指导下,吴晨团队以空间复兴为主题,以城市设计的手法对燃灯塔及周边片区进行整体风貌提升、文化氛围重塑、功能植入、城市修补,重塑了独具通州特色的大运河标志性景观。

目前,城市副中心正在整合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公园、西海子公园葫芦湖景点片区,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这是构建首都东部生态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首都生态圈、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亮点工程,对全市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吴晨说,要在尊重史实、承载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大运河水上、岸上、船上文化旅游娱乐产品和产业链。

大运河连通京津冀地区,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北京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三地在环保、文化、旅游、创新、共享等多方面有着积极的合作促进作用。吴晨建议,三地要将大运河文化带对接机制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机制,加强区域统筹协作,大力拓展合作领域,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将来多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开空间。

城镇化下半场关注建设完整社区

截至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5%。聚焦民生领域和城市更新,如何更好地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吴晨建议,建设完整社区要创新运营模式。

2018年,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出炉,创新提出“家园”概念,将职住平衡与家园概念结合,最大可能在15分钟内满足职、住、医、教、休、商业等服务,事实上就是在践行完整社区的建设。

不过吴晨关注到,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堵点”,比如拓展和增益空间十分有限,改造资金很难平衡,社会参与度不高,改造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经营权缺乏有效保障,物业长效管理机制需要探索,各部门间协同需加强。

吴晨认为,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住建、环卫、教育、商务、民政等多个领域,资源配置有待提高,程序上也十分复杂。因此,更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实现资金集成。“比如体育局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体育设施提供专项支持,卫健和商务部门又会对一些配套服务进行支持,可以把分散的资金通过协同机制整合利用。”

吴晨还建议,要推广社区投建管运营一体化模式,争取在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的打造中实现投入产出平衡,最终实现城市空间资产化增值,探索出一条完整的社区可持续运营模式。

“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以完整社区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就从‘好房子’这种单一建筑的概念转向了‘好小区’‘好街区’‘好城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吴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