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616期 >2023-02-24编印

长河一脉
刊发日期:202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3.jpg

蝴蝶天球瓶

4-4.jpg

繁花手包

4-5.jpg

燃灯塔

4-2.jpg

紫檀百宝嵌四季花鸟盒

4-6.jpg

鱼灯

4-7.jpg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

本报记者 关一文

观“燕京八绝”之瑰丽气象、品婺风遗韵之宋韵悠长、听京剧婺剧之声腔婉转……近日,“京韵·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北交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开幕。策展人、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副部长、副研究员杨学晨介绍,历史上,北京与浙江因京杭大运河加强了联系与交流,一条运河通联南北,连接起北京、浙江的文化传承,连接起京韵、宋韵的动人篇章。本次展览荟萃北京、浙江金华两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项目30余类、220余件展品,其中包括精美的“副中心礼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非遗精品之韵和大国工匠之精神汇集一堂。展览将持续至4月16日。

“副中心”礼物惊艳亮相

北京部分的展览中,“燕京八绝”悉数亮相。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种手工技艺门类,集陶冶烧造、五金錾锻、雕镌塑作、织染纫绣等传统工艺于大成,是北京皇城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项目。

八绝技艺中,不乏来自京杭大运河北首的“副中心礼物”,引得观众纷纷驻足。花丝镶嵌作品“花放盛典”雍容华贵。其中镶嵌多种色彩不一的宝石模仿花蕊,用精湛的花丝镶嵌技艺将花瓣和花茎完美呈现,随着中间花冠轻轻转动,颇有灵动繁华之美。下面的花座以繁复精美的花丝工艺结合多彩斑斓的烧银蓝技艺,将整件作品的繁华盛放之美衬托至巅峰,尽展当代花丝镶嵌技艺之精湛。这个展品出自副中心的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该厂经理张汝婕详细介绍起这门绝活儿,“花丝镶嵌历史上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经过拔丝、搓丝后再用掐、填、攒、焊、堆、垒、编、织八种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北京花丝镶嵌更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另一件东方艺珍带来的花丝镶嵌“繁花手包”也让人叹为观止。花丝排列细密精致,底部由一朵花丝填制而成的牡丹纹饰衬托,虽无过多华贵装饰,却体现了中国女性的柔美与内敛,同时也象征着东方文化简约中见繁复的内涵,是一件当代难得的艺术与技艺完美结合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混搭”,赋予了艺术品更多“时尚感”。杨学晨用“行家视角”讲起现场东方艺珍另一件花丝镶嵌作品“景泰蓝香炉”的门道,“这个香炉融合了两项非遗技艺。下面的木托制有花丝,底座用于稳固香炉整体三足摆放之用,炉身以多色景泰蓝烧制而成的缠枝莲纹象征着福禄康宁,上面的花丝炉盖有很好的透气性,可以让焚香烟气完美透出,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而“蝴蝶天球瓶”整体材质由陶瓷制成,通体镂空,技艺高超精细。上面趴着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彷佛是花瓶上有一只蝴蝶栖息,有光线穿过时有玲珑剔透的美感,创新性地将花丝镶嵌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极富艺术美感。

展览中,还有其他引人入胜的副中心元素。“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坐落于通州北城的标志性燃灯塔也在现场亮相。“我们将燃灯塔整体微缩了100倍做成了这个青铜器复制品,塔身通高56厘米,塔身采用了传统失蜡精密铸造工艺,塔刹则采用纯手工花丝工艺。”该技艺的传承人李万祥介绍。透过玻璃窗,细节之处可以窥见工艺之精湛——塔身双束腰须弥座13层,与两层莲花台沙组成全高56米。

一对紫檀百宝嵌四季花鸟盒也来自副中心。整器为梅型,制作精巧,边线柔和。盒盖精细开槽,精选材料经雕、刻、琢、磨,运用嵌、饰、描、堆等技法组成精致画面。其中一个盒底刻“禧”字,盒子上画有红蓼双雁图,鸿雁、芦苇、白云、青山等。另一个盒底刻“寿”字,盒盖画了白鹭、芙蓉、白云、荷花等。由于百宝图案会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而五彩斑斓,所用辅胶沿袭古法,力求经久传世。

展览现场,“燕京八绝”个个让人叫绝。入口处两个偌大的“景泰蓝瓶”非常抢眼。作为“燕京八绝”之首的景泰蓝曾多次作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中国礼物”亮相国际舞台。此次展出的“盛世欢歌”瓶是2017中国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的国礼。主题图案由孔雀、牡丹、玉兰、和平鸽等构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安定祥和、繁荣发展,富有中华文化底蕴,承载美好寓意。

瓶体由口、腹、足三部分构成,颈部及底足由中国传统吉图案“寿”字及蝙蝠、缠枝莲组成,寓意“福寿连绵”;腹部前后分别装饰花鸟纹样,以孔雀、菊花、牡丹、玉兰为主。孔雀美丽、华贵、祥和,是太平、吉祥、幸福的象征;牡丹富丽名贵,有荣华富贵之意,菊花高雅风骨,玉兰花清香溢远,春意盎然。瓶的口部、底足纹样与腹部纹样融为一体,“瓶”取“平”之谐音,托起整个作品的底座也称之谓“鞍”,取“安”之谐音,融合一起即“平安”。

“盛世欢歌”瓶对面的“和平尊”瓶则是为喜迎祖国六十华诞隆重推出的作品,从立意构思到制作完成历时一年之久。瓶体以造型各异、色彩多变的和平鸽、吉祥花及百鸟纹样交相辉映,烘托出和平、和谐、祥和的鲜明主题,绵延不绝的缠枝莲图案通灌作品,形成主脉,寓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与新中国数十年历程一脉相承。瓶子高达2米,盖沿处镶嵌了晶莹剔透的60颗红玛瑙,突出景泰蓝工艺稳重、大气的风格。同时大量运用了以精细、小巧为特色的花丝、錾铜工艺,镶嵌了青金石、木变石、玛瑙、松石达266颗,将景泰蓝与花丝、錾铜工艺相结合,独具匠心。

八婺百工之风

沿京杭大运河顺流南下,展览中精湛的江浙地区非遗传世典藏再现宫廷技艺,婺风遗韵重现千年宋韵。古婺州窑火不灭、永康五金锻制不绝、东阳木雕斧凿相传、磐安竹编经纬不断……“与北京富丽堂皇的宫廷技艺有别,非遗在金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浸润于当地的风土民情,藏密于经纬、流淌于生活。”杨学晨说。

走进“婺风”厅,几幅长卷浦江剪纸惹人注目。最上面的一幅《中国大运河》总长15米,高60厘米,通过剪纸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生动展现了大运河沿岸的自然、人文风貌,记录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的二十多个景点。其中,有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塘栖的枇杷树、拱宸桥的广场和码头、武林广场的杭州大厦、西湖文化广场上的球形建筑,甚至杭州电视台、艮山门码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浦江剪纸制作时采用阴剪、阳镂、折叠、衬色等多种手法,多反映社会内涵,艺术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绘画感。浦江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的细密秀丽,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粗犷,在中国剪纸中独树一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东阳木雕《忆江南》同样反映了运河文化。作品取材椴木、柚木,画面上虽然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景观,但依依垂柳,双双燕子,已能让人想到春日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写尽江南情韵。春来江水绿如蓝,河面上古朴的小舟与时尚的游轮参差点缀,河水泛出漂亮的波纹,突破了东阳木雕传统的水波纹处理模式,动感十足。江南风情的柔媚纤细,在细腻写实的刀工下尽显无遗,历历可数的黛瓦、细致入微的门窗,甚至斑驳陆离的墙脚,都体现了东阳木雕一流的写实功夫。曲尺形的河道自上而下,将画面勾勒得摇曳生姿,营造出无限邈远的空间感。

《神通图》取材红豆杉和紫檀,从中国传统双面刺绣中获得形式,从脍炙人口的道家传说“八仙”中获得主题,共同打造出这幅造型古雅的双面异形透空雕作品。每面四个人物,使仙人从海上“着陆”山中。正面,张果老骑驴缓行,韩湘子倚松吹笛,吕洞宾与蓝采和驾云而行;轻转面画,可见曹国舅伏松而眠,铁拐李拄拐而立,何仙姑与汉钟离则于云端俯视。所有人物均两两正反相对,充分利用对方造型获得存在。浅浮雕技法的运用,既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主体,又让作品坚固耐用。

桌屏《和平使者》为传统榫卬结构,分为可拆卸的屏面和座两层。座雕刻以线条为主,座脚弧形包满连接站牙浑然一气而成,屏面主题以两只熊猫和谐相融寓意团圆和平,雕刻技法精湛,毛发细腻柔顺,表情动感传神,作品整体工整匀称,色泽高贵典雅。

《梅兰竹菊》系列工艺扇巧妙地运用了麦秆剪贴的传统风格,细腻、典雅,既使非遗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又使传统麦秆扇焕发出新的魅力。扇面配以古朴高雅、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麦秆贴画国花牡丹、梅花,令人顿生细腻精巧、流金镶玉之感。此扇用粽子竹秆破成细丝,丝绸布料作扇面,从制作扇骨到剪贴一系列制作工艺,全过程均由纯手工完成,体现出了精妙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

南北和合交融

长河一脉,舳舻千里,帆樯林立,浩浩荡荡,仿佛一曲气势恢宏的漕运变奏曲。说起策展初衷,杨学晨表示,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拉近南北距离,南方的秀色走进北方的豪壮,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婉约融合,传统工艺在材料、技艺、功能、审美上交织、碰撞、融合、跨界与共享。

景泰蓝巧夺天工,东阳木雕精妙绝伦;北京料器栩栩如生,浦江剪纸惟妙惟肖;花丝镶嵌技艺精湛,永康锡艺工巧卓绝……技艺之间相互汲取精神养分,互通互鉴、互融互利。

杨学晨介绍,在北京,“燕京八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昔日中国的工艺高峰、审美高峰。这些传统工艺存续流布于京、冀,至今仍保持着瑰丽的大国气象。非遗在浙江金华,以“百工之乡”东阳、“五金之乡”永康巧夺天工的木雕、竹编、锡雕、铜艺为代表,至今仍可在北京故宫之中寻得踪迹。

“基于南北两种文化背景产生非遗技艺,其初衷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但都一直流布存续于人民的生活,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流传下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为什么重要,非遗为什么会成为非遗,在新时代如何去发展,让大家去更好地理解它、了解它、接纳它、喜爱它,同时让更多的人愿意投入到非遗的传承和制作当中。”杨学晨说。

本版摄影 党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