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593期 >2023-01-19编印

代表建言基层治理
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
刊发日期:2023-01-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行政办公区一期完成入驻,公共服务配套逐步完善。(资料图)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赵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了基层治理。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他们就聚焦副中心行政办公功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桥下空间整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聚焦副中心行政办公功能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市人大代表、通州区潞源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鑫介绍,过去一年中,潞源街道聚焦服务大局,为行政办公功能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行政办公区一期完成入驻,公共服务配套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诊,体育设施新增配置,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养老照料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行政办公区二期、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加快建设,重点功能区每年都有新变化,保持副中心生机勃发的良好态势。

潞源街道还将接诉即办作为头等大事,聚焦问题解决实效,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开展“微改造、微治理”,解决房屋漏雨修缮、供水管线维修、门禁系统更新、道路破损修复等问题。街道接诉即办8次获得全市第一。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刘鑫介绍,去年潞源街道新增停车场2个,共736个车位,促进机动车停车动态平衡。“安居专项”行动里,电动自行车充电口增至917个,有效缓解充电难。还打造了绿色慢行系统,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监控,发动社会力量,维护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科技赋能智慧城市管理,运用城市巡查、防火监测等智慧化手段,全力维护辖区安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加大扬尘管控力度,揭网见绿为30公顷荒地披上“绿”衣,获首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刘鑫表示,今年潞源街道会聚焦行政办公功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扩大“朋友圈”,发挥多元治理平台作用,拓宽基层治理参与渠道,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高标准推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高质量推进为民服务,积极回应居民关切,努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周边居民

石景山区金顶街3区西侧的一个小门让无数居民感到温暖,从这里走出小门外,就是公交、地铁站,而走进门里则是金顶街3区的居民服务中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市人大代表、首华物业金顶街项目部项目经理刘婵介绍,以金顶街3区的居民服务中心为中心,周边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形成。

该项目部负责8个社区的物业服务,涉及居民8900多户,其中老年人较多。居民服务中心的服务亮点是“一老一小”,养老方面主推居家养老,一对一上门提供清洁、照料等服务;托育方面,联合专业的托育机构,为周边0至3岁的幼儿提供专业托育服务。而且中心还设有主食厨房和便民超市。目前,该中心业务均已完成相关备案,开始试运营。

对于垃圾分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居民准确分类投放水平,启动非居民其他垃圾计量收费管理,完善社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回收体系。刘婵介绍,目前金顶街项目部每个社区都有大件垃圾的回收站点。“今年我们要求保洁员对大件垃圾分类,能拆解的必须拆解,同时区域管家加强社区巡视检查,减少大件垃圾产生。”刘婵也建议,后续出台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对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的处理,应明确具体工作的责任主体、流程等,让垃圾分类工作形成闭环。

桥下建筑需预留维护通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市人大代表、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第三检测所总工程师田春艳建议,为不影响观测,桥梁结构“肌肤”应保持“本色”,而且为避免发生沉降或倾斜等问题,桥下绿化需适度,封闭式桥下建筑更应预留检测维护通道或设置健康监测系统。

如今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初见成效,对改善周围地区停车难、公共休闲空间紧张的状况有很大促进作用。去年12月《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发布,精细引导桥下空间合理规划和利用,对织补城市功能、重塑城市空间肌理、提升空间品质,塑造壮美大气的首都风貌将有更大促进作用。

她建议,本市应明确不宜利用的桥下空间,即桥梁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为D级、E级及不合格级的桥梁不应利用,个别构件存在倒塌、断裂、掉落等风险,以及桥面渗漏水严重的桥梁,应在修复后再利用。桥下地势低洼,暴雨季节存在严重积水可能的,应在设置可靠防涝措施后再利用。

同时,桥下空间装修应不影响观测桥梁状况。有关方面在桥梁装修时,应尽量使桥梁结构的“肌肤”保持“本色”,对桥梁上部梁体、桥台、桥墩、支座等关键结构或构件,不采用包裹型、封闭式、不便于拆卸的装修,不采用可能妨碍桥梁结构表面损伤观测的涂刷或粘贴方式。

田春艳建议本市提前制定标准规范,对桥下空间利用应预留的检测维护通道提出具体要求,至少对包括外露基础、桥墩、桥台、主梁关键截面、支座、横梁等在内的重要结构部位应预留通道,并保证通道的平面和空间可达性。“对于必须大面积遮挡检测与维护通道的桥梁,应提前设置健康监测系统,保证在非接触的情况下随时掌握结构的状况。”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