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588期 >2023-01-14编印

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统领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刊发日期:2023-01-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积极发展京津冀区域快线,提升通勤效率。图为京唐城际铁路。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关一文 田兆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些年,三地从“地缘相接”走向“深度相融”,在实践中勾勒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雏形。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把北京发展纳入京津冀战略空间考量,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北京“十四五”规划也明确,要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之际,许多委员重点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带来不少“金点子”。

关键词:都市圈

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到都市圈空间尺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的重点,包括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思路以及生态、公共服务、交通等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的工作原则。但还缺少从空间上进行统筹谋划,首都都市圈规划尚未编制,在都市圈层面,尤其是通勤圈的空间协同、职住功能、轨道建设等缺少统筹。”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提出,要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统领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国土空间的保障支撑作用,通过三地国土空间工作地图的拼合对接,充分发挥空间协同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整体性管控和系统性协调的保障作用,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功能要素嵌套、空间发展权利、部门职能协同等工作,为首都都市圈规划提供专项规划保障。“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到都市圈这一适中的空间尺度,有助于促进创新政策和机制更快更好地实施,从而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许槟说。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也表示,首都都市圈建设是助力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有利于构建首都新空间格局,特别是有助于推动首都产业空间格局形成。“通勤圈”积极发展区域快线,提升通勤效率,形成同城化效应,引导北京市域产业在环京区域发展;“功能圈”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深化与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的两翼对接协作,形成错位联动发展的格局,唱好京津“双城记”;“产业圈”共建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支持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促进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与配套。

关键词:产业

尽快出台产业协同专项规划 分类绘制完整图谱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的主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京津冀的产业链、创新链加强深度融合,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表示,“营商环境是水,企业是鱼,水好,鱼就多。”屈庆超说,京津冀协同开展以来,以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10%的GDP,区域经济不断向高质量跃进,企业空间密度不断提升。从2014年的每平方公里500家企业,到去年已经提升到了每平方公里1000多家企业,特别是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新增企业数量近两年已位居北方1444个县市、区之首,成为了北方新的投资和创业高地。

随之而来的,创新要素也在不断向京津冀地区集聚。拥有发明专利、科技型的创业企业增加了十余万家。高职创业者,即博士和硕士创业人群增加了20多万。北京的一核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北京企业对天津和河北的投资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京冀产业协同示范区曹妃甸落户北京项目465个。

屈庆超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项规划,分类绘制完整的产业图谱。

首先,要抓住重点。京津冀要面向全国、全球分析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到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产业。京津冀三地产业链完整的产业要加紧协同,将长板拉长,做大增量。“比如,我们调研发现,汽车网联未来就可以加大协同,潜力很大。”

同时,要发挥好数据之手的作用。京津冀产业协同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数据之手的作用。“我们要用数据摸清底数,用数据绘制产业图谱,用数据加强要素链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数据赋能助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主干架构加速形成。”屈庆超说。

关键词:生态

积极推进“双碳”目标下京津冀减污降碳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京津冀区域先行先试、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就积极推进“双碳”目标下,京津冀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提交了集体提案。

提案中指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减污”“降碳”缺一不可,协同推进势在必行。

近年来,京津冀采取大气污染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距离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建议,通过加强减污降碳顶层设计,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针对三地减污降碳重点领域,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推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北京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方案,形成以电动车为主的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天津、河北加大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全面推进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改造,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委员们认为,北京应持续推进交通领域电能替代,在城镇建筑、公共设施、农业农村等领域加快使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天津和河北应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削减煤炭消费量,加快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围绕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创新,鼓励资金向绿色产业流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医疗

构建京津冀紧密型医联体

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卢长林是京津冀一体化医疗先行战略的首批践行者。2014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率先将大量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快速植入廊坊地区,填补了该区域内多项心血管病诊疗技术空白,使得河北廊坊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北京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京津冀一体化是重大国家战略,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跨区域合作能够促进共建共享,加强地区间协同发展,迅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通过几年往返,他发现,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地区在医保筹资水平和报销标准上与通州区仍存在较大落差。“由于不同省份的医保政策、医保费用缴纳数量不同,实现京津冀三地完全医保互通仍旧难度较大。”

他认为应从破除阻碍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构建京津冀紧密型医联体、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三方面入手。

其中,要建立良好的医疗保险支付体系,加强医疗资源的流动,将京津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河北,进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结合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京津冀紧密型医联体,以京津专科医院及优势特色专科为主导,组建京津冀专科医院联盟,并在医保支付制度和医院价格制定上给予远程医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实现京津冀三地医保政策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医疗的协同纵深发展,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理念落到实处。

同时,京津冀地区可以从不同的医疗定位出发。将京津地区建设成以疾病治疗、医疗培训为主的医疗中心,重点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治、高难度手术操作以及最新医疗知识的传播并制定最新指南和共识。在河北地区除了解决常见医疗需求外,还可以打造康养照护中心,有针对性地解决老龄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