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587期 >2023-01-13编印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最新数据披露
2013至2020年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22.64%
刊发日期:2023-01-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1月初对外发布《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2)》。测算结果表明,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417.27,年均增速达到22.64%,其中2018-2020年保持高速增长,说明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协同创新指数北京增长最多

《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从一级指标看,2013-2020年京津冀的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环境四个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创新绩效指标也在2020年止跌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介绍,从三省市情况来看,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716.81增长到1132.13,是三地中增长最多的,体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李国平说:“北京的创新能力、科研合作、创新环境等大部分指标都继续保持增长,总体来看,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创新增长水平。”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从505.01增长到593.28,在2019-2020年增长尤其多。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63.61,取得了明显进步。

北京创新外溢效应明显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亮点频现。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0年的4.39%,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从2013年的431940人年增长至2020年的551978人年。近年来京津冀创新产出也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论文、高质量专利、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京津冀科研合作网络快速生长,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结构。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大大加强,从2013年至2020年,三地合作发表论文数从3085篇增长到6871篇,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1。京津冀三地间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从2013年至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为11611件,增长了121%;其中与廊坊、保定、沧州等周边地区的技术合作增长趋势尤为明显。

李国平提到,三地间基于创新链产业链的合作不断加强,北京创新外溢效应明显。截至2020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12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达9000多家。

打造京津雄创新“三角”

李国平认为,三地应围绕创新定位,强化差异化分工和协作。北京市是国际科创中心,致力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和全球高端创新型人才中心。天津市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中心,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创业示范区。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通过承接北京部分科创功能转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同时,京津冀地区可积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发展经验,协同破解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建议以北京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发挥京津雄创新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园区、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