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577期 >2022-12-30编印

国内首个路市共同编制的市域铁路功能布局规划获批
北京规划12条市域(郊)铁路线路
刊发日期:2022-12-3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规划形成“半环+放射”的市域(郊)铁路网络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供图)

本报记者 曲经纬

盘活既有铁路资源,提升通勤和旅游体验,市域(郊)铁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抓手。近日,市政府联合国铁集团正式批复《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以下简称《布局规划》),这份规划将引领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重组,促进跨界城市组团快速通勤和旅游沟通。

城市副中心成网络构建核心

市域(郊)铁路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功能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快线的一种形式,主要利用现有及规划铁路资源,服务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与跨界城市组团的快速通勤联系和旅游交通。

依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中“一核两翼”的首都空间格局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规划》提出构建“半环+放射”的网络形态,支撑和引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半环”串联城市副中心与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怀柔、密云等多点新城,以城市副中心为核心联系多点新城,促进多点地区相互联系,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格局。

“放射”分为东部、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七个主要方向,其中,东西放射线连接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是建立中心城区与外围主要功能疏解承接地的快速联系,促进城市沿廊道“簇轴式”发展。

相比地铁,市域(郊)铁路站间距更大,速度更快,服务范围更广。基于这些优势,《布局规划》提出空间、时间、结构、开行和服务五大目标。规划期内,覆盖北京市域主要空间走廊方向,串联北京市域和跨界城市组团。围绕中心城区30公里圈层实现45分钟通勤,围绕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70公里圈层构建1小时交通圈。力争规划期市域(郊)铁路客运量达到北京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的5%。通勤线路规划期高峰时段具备每小时开行6至8对的条件,力争重要方向具备每小时开行10对以上的条件;其他类型线路结合实际合理精准服务。与城市交通力争实现一卡通用、安检互信、便捷进出站、站台候车等,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划分通勤走廊和旅游走廊

北京市现已开通运营4条市域(郊)铁路,市域内运营总里程约365公里,已开通运营24座车站。市民既可以在通勤列车上享受长距离出行效率和舒适服务,也可以踏上旅游列车体验“车在画中跑”的美好心情。

此次获批《布局规划》进一步聚焦城市高质量、多维度的交通服务,通过对客运与货运、长途与短途、市内与京津冀铁路资源时空统筹,提供多样化市域(郊)铁路服务。

按照“利旧优先、四网融合、廊道集约、多点锚固”的方案,《布局规划》规划12条线路,分为14个规划项目,共874公里,其中通勤线路共9条(段),总长约627公里;旅游线路5条线(段),247公里。线路可根据需求灵活运营组织。结合线路功能定位和运输需要,近期重点推动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新城联络线及市域(郊)通密线、京门线、京包线、门大线、京原线约526公里共计8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包括5条通勤线路和3条旅游线路。

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既有平均旅行速度在60公里/小时以上的副中心线提供通勤服务,也有沿途风景如画的怀密线提供旅游选择。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布局规划》因需而定、分类发展,明确划分通勤走廊和旅游走廊,快慢结合,差异化服务。通勤线路提供早晚高峰时段公交化服务,旅游线路重点提供生态涵养区城镇组团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出行。周末时段提供特色化服务,引入市场化运作,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服务。

规划引领铁路服务转型

据悉,《布局规划》是国内首个路市共同编制的超大城市市域铁路功能布局规划,突破了北京市域范围,覆盖北京市域主要空间走廊方向,有效串联北京市域和跨界城市组团,内外功能区联动,有助于产业转移和协作,同时充分预留系统拓展弹性空间,为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不仅统筹客货运输需求,提出加快推进铁路过境货流外迁,还统筹城市和地区发展条件,以就近乘降、分散客流减少聚集压力为原则,优化枢纽布局及功能,长途客运服务则由“单点作业”服务向“多点乘降”服务转型。

市域(郊)铁路还将充分发挥微中心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科学配置规划指标,推动周边土地高效同步实施规划,打造城市活力空间。“霍营枢纽是我市批复的第一批轨道微中心之一,通过一体化规划设计实现站城融合、城市缝合,提升城市活力、补齐民生短板,形成回天地区轨道微中心建设及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布局规划》获批,站城空间将进一步融合,促进城市空间向轨道交通集约式簇轴发展,推进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向站点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