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574期 >2022-12-27编印

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城市副中心保持生机勃发态势
刊发日期:2022-12-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金耀飞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规模,建安投资总量保持全市第一,持续为全市经济大盘添秤加码……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区委七届五次全会上了解到,一年来,城市副中心坚持首善标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生机勃发态势持续发展。

230项重点项目强力推进

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副中心充分发挥承载重大项目“主阵地”的作用,持续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以全面发力、攻坚突破之势强力推进230项重点项目建设。城市绿心三个文化设施基本完工,人文新地标展露初容。东六环入地改造西线隧道首段贯通,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进度超四成,6号线南延、M101线、通马路交通枢纽等一批工程加快推进,副中心联通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网络加快成型。重要功能区多点开花,行政办公区二期加快建设,运河商务区新投用3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区车辆段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

城市更新成效突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西营前街等社区级家园中心建设,南大街保护更新项目启动腾退,北小园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项目入选全市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一批背街小巷综合治理片区建成达标,清新亮丽、宜居宜游的老城新貌跃然而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进更高水平

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力、纵深推进,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产业链深度融合,连续四年举办北京通州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今年37个推介项目完成签约;研究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区域内差异化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推动构建“研发试验-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产业化”一体化产业链条。

交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京唐城际铁路即将通车运营,地铁平谷线、厂通路等道路加快建设,觅子店等检查站前移至河北段。

区域生态空间加快构建,潮白河生态绿带等交界地区生态规划深度衔接,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历史性旅游通航,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实现共享,执法督查专班共同监督贴边建设行为。

公共服务合作稳步实施,设立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潞河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3654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区域通办。坚持与雄安新区错位发展、互为促进,“两翼”合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

坚持城乡互促、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城市副中心编制完成全市首个非建设空间管控规划,形成了全域、全要素、全周期的非建设空间管控一张蓝图。充分发挥特色小镇一端连接城市,一端连接乡村的功能作用,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正式运营,台湖演艺小镇精品酒店完工投用,宋庄艺术创意小镇正在成为艺术淘宝地和网红打卡地,台马组团深度融入经开区发展,潞城、西集、漷县、永乐店、于家务等特色小镇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国际知名企业先正达集团等一批龙头项目入驻国际种业科技园,特色农业、科技农业蓬勃发展。农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乡村精品民宿吸引大量游客。在全市率先实现生态林全部移交集体林场养护,永乐店、西集等8个示范性集体林场加快建设,带动绿岗就业6000余人;潞城、漷县、于家务试点探索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压茬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排名稳居全市前列。

高精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

坚持高质量发展,高精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城市副中心聚焦“3+1”主导功能,高精尖产业加快聚链成群、蓄能成势。商务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升级,总部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中石油华北新能源等32家优质央企、市属国企注册落地,北银理财、招商信诺等36个金融项目成功落地,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在全市名列前茅,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和区级税收占比均超过10%。

环球主题公园溢出效应加快显现,城市大道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区文体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185.2%。

科技创新引擎动能更加强劲,率先出台“元八条”等支持政策,蓝色宇宙等150家企业落地张家湾设计小镇,65家网安类企业入驻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达到38个,一批企业成功上市。“两区”开放阵地深入拓展,入库项目累计落地319个,在推外资项目数量居全市前列。深入落实企业减负政策,“轻挑担子好赶路”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实施系列纾困惠企措施,累计完成减税降费46.9亿元,“服务包”企业扩容至837家,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全程网办。

城乡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系统思维、基层导向,城乡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全面吹响“基层治理年”集结号,聚焦超大城市治理特点和副中心工作特色,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在治理广度、深度、温度上不断求突破。全面完成“基层治理年”18项任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经验和品牌。

深入开展动静交通疏堵综合治理,交通秩序不断改善,通行效率持续提升。坚持深化疏整促专项行动,“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取得显著进展。以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为抓手,第一时间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实施439个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用见面促“解决”,用实干换“满意”,两个治理类乡镇实现退出。

持之以恒抓好两个“关键小事”,物业服务更加精细高效,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实现全覆盖。发布实施智慧城市规划等28个标杆示范项目全面铺开,新增5G基站330个,数字基底不断夯实,“文明数治”管理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一网统管”。坚持高位统筹,注重条块结合,立体式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副中心的文明底色更鲜明、更浓郁。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

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城市副中心围绕“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织密民生保障网络,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石更加稳固。

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等一批新校投入使用,“幼有所育”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开展,“双减”政策深入推进,一体化、集团化办学体系加快形成。通州妇幼成功晋级全市区县级首批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等一批优质医疗项目加快建设,27处急救站点建设完工。

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庙一塔”等重点区域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具备迎检条件。高水平举办赛艇大师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2.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2%。新增养老床位3429张,162家养老驿站基本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稳步推进参保扩面,全力实现应保尽保。强化职住平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2.9万套,居全市第一。

全面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

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市副中心聚焦绿色产业培育、绿色能源供给、绿色生态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绿色金融加快发展,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一批首创性金融项目实现落地,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绿交所成交额突破32亿元。注重源头减碳,全市功能规模最大的再生水源热泵项目获批立项,国际财富中心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累计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四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创历史新低,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64公里绿道实现贯通,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蓝天常伴、碧水常清、水岸常绿的生态美景成为百姓最普惠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