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567期 >2022-12-16编印

疫情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医疗救治
各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建设
刊发日期:2022-12-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 实习记者 柴嵘)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昨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说,各地正在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门诊建设,到2023年3月底,基层发热诊室(门诊)覆盖率将达90%。

聂春雷介绍,对高龄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提供分类分级服务:第一类是一般人群,即低风险人群,要加强健康教育,动员这类人群及时接种疫苗;第二类是次重点人群,在一级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居家观察,及时提供用药指导,如基层解决不了要及时转诊;第三类人群是风险比较高的人群,如8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没有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对这类人群,如果发现感染新冠病毒,要及时评估,根据需要转至上级医院就诊。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基层防疫工作从过去的早发现、早隔离,重点防感染,向实施分类分级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转变。聂春雷表示,社区(村)和基层医务人员要通过多种途径,摸清重点人群的底数,实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并落实分级救治。同时,社区(村)及基层组织要落实首诊制,为新冠疑似症状患者提供诊疗、用药服务。

对于短期内面对患者就医需求的增加和职责转变,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存在医疗资源和人手不足等问题,聂春雷说,要切实增加基层人力。“人力在短时间内培养是比较难的,短期内可通过二、三级医院下沉派人支持基层等做法来缓解,也可招聘近五年来已经退休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此外,要切实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力争全覆盖,确保患者有需求时,能够联系到家庭医生。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建设,是落实预检分诊、开展分级分类救治、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聂春雷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如北京3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正常的发热诊室(门诊)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为新冠和流感样轻症患者,就近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完善,国家卫健委正在指导各地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建设,力争到2023年3月底实现基层发热诊室(门诊)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的目标,有效提高基层机构对发热患者接诊能力。

热点回应:

基层医疗如何应对“返乡潮”?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静静:随着返乡潮来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面临一定的压力。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农村地区重点人群较多的情况,主要依托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健康咨询和管理。另一方面,使用当地居民较习惯的工作方式,比如通过大喇叭广播循环播放用药知识。此外,对于有紧急医疗需求的重点人群,包括孕产妇、新生儿、肿瘤后放化疗的患者和血透患者,会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在需要外出就医的时候,协助其做好相应的指导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