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518期 >2022-10-12编印

运河西望
刊发日期:2022-10-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6.jpg

上田八木等国际知名外资企业在运河商务区新设中国区总部。

4-3.jpg

远洋乐堤港购物中心预计今年内开业。

4-5.jpg

上海银行北京城市副中心支行去年正式营业。

4-1.jpg

本报记者 赵鹏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今年前8个月,运河商务区形成营业收入702.62亿元,同比增长65%;利润27.15亿元,同比增长30%;形成税收41.09亿元,同比增长29.6%,占全区税收总额24.5%。大运河西畔的大国首都金融城正在悄然崛起。

“总部+金融”双轮驱动

2014年党中央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关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批复及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四至范围中,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的运河商务区被纳入片区发展,成为打造首都北京对外开放的“城市副中心窗口”。

春秋八载,如今以世界眼光与国际标准打造的运河商务区,引来海内外明星企业在此加速聚集,“总部+金融”的双轮驱动特征日益突显。

运河商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正航介绍,截至目前,运河商务区已拥有注册企业近1.8万家,注册资本金超过4300亿元。上半年运河商务区共完成注册企业1145家,注册总资本111亿元。相比2019年,目前运河商务区企业总数增长了75%,金融类企业翻了两番成为中流砥柱,科技、商务服务企业占比也升至53%。

到今年8月底,运河商务区共有总部企业48家,金融企业283家,其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财富管理类金融企业127家、类金融企业92家、传统类金融企业39家。

围绕加快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和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运河商务区集聚了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业,三峡集团下属25家二、三级公司已入驻办公,上田八木等国际知名外资企业新设中国区总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也落户副中心。不仅如此,农银金科、绿色金融研究院、北银资管、华夏理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已相继入驻,工、农、中、建、邮储等几大金融机构的相关楼宇已交付,中金资管已完成批筹手续。如今运河商务区方面还正在与中国联通集团、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励正集团、日兴证券等59家重点企业展开持续且深入的接洽,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已在此初步形成。

一家家巨头顺利落地于此,背后是运河商务区结合其经济基础和产业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准入体系,修订原有六套评估细则的评分权重,开通了面向央企二三级总部、市属国企总部及优质上市公司等一系列绿色通道,形成了12套最新评估细则。

金融业房地产业一升一降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擎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202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而运河商务区又因被赋予绿色金融产业发展重任而成为新焦点。

自此,运河商务区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大步向前”。运河商务区已全面开工建设,累计完成逾410万平方米建筑体量,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0亿元;北环环隧、东关隧道全面通车运行;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新华东街等十余条区域内主次干路陆续建成通车,支路建设完工近50%;千荷泻露桥慢行系统提升完成投入使用。

历史的机遇,就在今朝。伴随着运河金融城态势初具,一系列优化提升也在有序推进。打开坐落在运河商务区的副中心站交通枢纽项目规划的愿景清单,这里将被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综合服务枢纽,成为面向全球的城市魅力门户,化身引领未来的智慧枢纽典范。这项超级工程总投资约200亿元,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也将成为城市副中心连接京津冀地区的桥头堡。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运河商务区在总部经济与金融业的双轮驱动下,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税收结构得以快速优化。近年来运河商务区积极“调结构”“转方式”,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经济发展重心由“重量”转为“提质”,经济新动能日趋强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几年的统计数据就是运河商务区发展成效的最好见证。

2019年至今,运河商务区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核心纳税贡献企业数量及纳税额连年增长并远高于通州全区同期增速。运河商务区2019年形成税收近30亿元,2020年税收近40亿元,2021年税收约为50亿元,2022年税收目标直指60亿元。今年前8个月,运河商务区已形成税收41.09亿元,同比增长29.6%,占全区税收总额24.5%。

运河商务区的产业结构,正从以地产开发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总部经济和金融行业为主。目前,运河商务区金融企业纳税额占通州全区金融业税收的七成多,总部类企业经济成效显著,连续三年实现100%以上增长。

在税收快速增长的同时,运河商务区税收结构逐步优化。具体来看,近四年来运河商务区税收结构大幅优化,房地产业逐年下降。其中2019年运河商务区房地产业税收占比高达79%、2020年占54%、2021年是25.7%,2022年最终占比预计有望低于20%。在一升一降之间,今年运河商务区总部、金融类、商务服务类企业纳税占比则已逼近八成。今年1至8月,运河商务区房地产业税收比例大幅降至20.2%,金融业占比则已攀升至近四成。

这一升一降的背后,更与创新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息息相关。聚焦绿色金融、财富管理、数字经济等领域先行先试;承接市级赋权推进“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发出全市首张“一照含证”“一照含多证”营业执照,开展政务服务“一照(证)通办”试点,实现“两证联办”;建立“前奖励+后补贴+企业服务”政策体系;形成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目录,实现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便民事项“跨省通办”。

“政策红利带来的‘真金白银’已相继落地,如‘前奖励+后补贴+企业服务’政策体系已兑现奖励2.85亿元,今年借助‘通八条’政策,运河商务区还要发放扶持资金2.14亿元。”林正航表示,今年全年运河商务区有望新增开业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累计开业商业面积可达45万平方米。

超120家外企落户首都金融城

通州,通天下之州也。在千年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如今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自古即为“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更以商贸发达、国际化程度高而著称。清代的外国使节就曾描述通州为“路傍市肆栉比,金碧照耀”。在今日的运河商务区,更是早已将发展的眼光瞄向全球,眺望着海外的广阔市场。

到“十四五”末期,运河商务区预计将集聚财富管理机构超150家、绿色金融机构超5家、金融科技企业超110家,“总部经济”“财富管理”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将基本成型,绿色金融产业链有望引领国内外行业发展潮流。

运河商务区在2021年入库的重点外资项目达到45个,占当时城市副中心入库重点外资项目总量的75%。伴随着运河商务区初露峥嵘,其功能定位中“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创新和高端商务功能主要承载区”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营商条件不断优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这使得运河商务区新设外资企业数量持续攀升。”通州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林正航表示,目前运河商务区已拥有了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安塔卫信息技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台创信联(北京)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卫斯理莱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法奥斯(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超120家外资企业。

在外企助力下,将城市副中心打造为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的远景正在渐渐成为现实。作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每天面对着万亿级金融市场,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今其货币台日平均交易额在1000亿元左右,合作金融机构已接近1000家。

“我们长期看好中国,今天的发展更得益于最终落户副中心的决心。”上田八木货币经纪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境内外货币市场交易、债券市场交易、外汇市场交易和衍生产品交易提供经纪服务,开展人民币拆借、资金回购、外币拆借、存单一级、票据转贴等业务品种的交易。

搭上副中心这班“高速列车”,让上田八木站在时代潮头,获得了良好平台、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上田八木货币经纪相关负责人清晰记得,公司自2020年5月开始筹划,到2021年6月获批开业,仅用了短短1年零1个月,时间之短创造业内之最,体现出“北京速度”与“副中心效率”。

通州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上田八木的开业也提振了本市扩大开放的信心,向市场传递出信号,副中心有能力服务好、支持好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发展。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类海外’的发展环境,加强跨区域合作与交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林正航表示,运河商务区正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功能定位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立足“总部+金融”产业定位,持续加大招商力度,为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在大运河西岸,运河商务区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蓬勃发展,大国首都金融城开放度与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